电影《十面埋伏》的国内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这是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得的信息。自本月16日起,该片正式公映已整整10天,票房能否超过《英雄》尚不明了。制片人张伟平直言不讳地说:“超《英雄》难度很大,毕竟那是个奇迹。”
张伟平认为,影响《十面埋伏》票房再创新高的主要因素仍是盗版。“虽然加大了打击力度,效果也很明显,音像店的货架子上至今还未发现有盗版光盘,但‘游商小贩’大打游击战,让人防不胜防。”从票房的走势来看,张伟平估计,《十面埋伏》的国内票房最终可能会锁定在1.6亿元左右。然而,这已经是自《英雄》后唯一一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也是所有国产、进口大片难以望其项背的。《英雄》、《十面埋伏》是探索中国商业电影发展之路的作品,票房作为衡量商业大片成败的唯一标准,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对于《十面埋伏》引发的艺术争论,张伟平没有回避,首次公开承认影片存在缺陷,“故事上,台词上,以及演员的某些表演上,确实有遗憾之处”。张伟平说,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张艺谋导演的认同。“我们感谢媒体和观众客观、公正的批评,并且会很好地总结经验,在下一部影片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他同时强调,“编剧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大力气,剧本不理想宁可不拍。”
关于《十面埋伏》,张艺谋、张伟平私下里曾多次向记者透露国内票房过亿元的目标,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说明《英雄》不是个偶然,就可以为国产商业大片的制作找到一条可循的途径”。至于票房超《英雄》的“高调”,其实是个别媒体替《十面埋伏》喊出来的,张伟平当时未置可否。有人批评他“造势”过了头,事实上,“酒好也怕巷子深”,作为影片的出品人和制片人,他就得大声吆喝。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张伟平在《英雄》,尤其是《十面埋伏》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全新的电影宣传和策划手段,填补了多年来中国电影在宣传、策划和推广上的空白。”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称:“张艺谋和张伟平在影片上的通力合作,开创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当然,张伟平握的是一柄“双刃剑”,他“空前成功的商业运作,弥补了张艺谋《十面埋伏》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招致了一些人的逆反,引来震耳欲聋的骂声甚至谩骂。但骂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当年《英雄》创下2.5亿元的国内票房奇迹,“骂”也是有“功劳”的。
■去看《十面埋伏》的N个理由
记者最近不断接到观众打来的电话,称《十面埋伏》被骂得太凶了,因此他们非要去看看不可,结果“根本不像某些媒体骂得那样一无是处”。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与您相约》栏目的周广菊列出了“去看《十面埋伏》的N个理由”:“片子拍得特别漂亮———视觉的冲击让我们浑浊的眼球洗了个温泉;片子拍得特别中国———用西方人习惯的方式辅之以民族的特色演绎民族的故事表现民族的精神;片子拍得也特别国际化———乌克兰的风景,日、韩的当红小生,香港的天王,内地的美女,发生在中国唐朝的故事;片子拍得特别有市场———我们的文化产业幼弱得像我们的足球,忽然有这么一部国产片子,在戛纳电影节一上映,就卖了两个亿人民币。国外的大片商可不是赔钱搞文化交流的主儿,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有一双识货的眼睛,其次他们是生意人,要赚钱。谁有这个本事在外国人那里一下子拿回来这么多钱我们就服气谁;片子的题目也特别有味道———暗示人生的际遇难料、命运叵测、无能为力、天网恢恢的宿命结局。挺深刻的;片子上演得特别及时———《英雄》之后略显沉寂的电影市场招来的是如火如荼的好莱坞大片《后天》和《特洛伊》。这种文化的占领除了掏走我们电影受众的钞票之外,总觉得老谋子、陈凯歌们无所作为。现在看看自己的片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片子的缺陷也特别明显———唯美是这个片子的基调,印象中老谋子一直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叙述故事。这一次为了好看,他更是变本加厉不惜忽略逻辑性和普通观众对故事完整性的要求,给人一个背本趋末的不良印象。毕竟不是希区柯克严谨细致的推理恐怖片,《十面埋伏》情节上的疏漏和为美而美的矫情不仅没有削减观赏效果,反而使片子更加好看。其实,一部片子好看就是去看的最大理由。”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向兵说:“行话讲,电影看导演,看导演就是看他有没有创意,《十面埋伏》中牡丹坊、竹林两场戏最具创意性,看了令人叫绝。当然,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亦有败笔,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也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们要有一份宽容的心态,应该看到影片中的一些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