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专电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上,上海影城每天都会放映三部参赛影片。到昨天止所放映的近十部电影中,先锋实验派的艺术电影占了相当一部分,但是尽管这些艺术电影得到了电影节的欢迎和较高评价,却基本没有什么观众,有人因此笑称,上海电影节似乎成了票房毒药汇聚的一个圣地。 本届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第一部参赛影片是伊朗电影《代价》,当时偌大的放映厅只稀稀拉拉坐了二三十个人,影片的票房号召力可见一斑。此后的波兰参赛影片《兄弟》也没有吸引更多观众,该片制片人在记者会上透露,影片在拍摄时尝试了很多新的手法,比如不用剧本而是让演员临场发挥、采用DV拍摄、大量采用长镜头等等,这些尝试得到了投资方的支持,也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肯定,但影片的票房也是一塌糊涂。泰国电影《还俗》的导演是曾执导过《晚娘》的斯尼美毕达,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影片题材新颖,情节生动,泰国电影评论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将其作为角逐“金爵奖”的强势影片之一,但斯尼美毕达昨天坦承,该片在泰国的票房并不理想。他还透露,今年参加法国戛纳的三部泰国影片在泰国的票房都很一般,言下之意是票房并非一部好影片的重要衡量标准。此外,在看过匈牙利的参赛电影《特玛拉》后,不少观众表示“看不明白”。虽然该片还未在匈牙利上映,但该片无论受到影评家如何推崇,在票房上也很难有所作为。 照此看来,上海电影节确实汇聚了众多“票房毒药”,但业内人士认为,一个电影节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奥斯卡坚持学院风格,戛纳电影节坚持艺术风格,上海电影节如果也要走艺术路线,就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怕就怕画虎不成反类犬,特色店没开成,倒变成了满大街都是的杂货店。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A类电影节,除了坚持自己的特色外还应允许各种形式的电影出现。这次上海电影节的“金爵奖”拒绝了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个世界级的电影节中没有好莱坞影片的身影,总觉得有点像高水平的国际篮球比赛没有美国“梦之队”参加,谁得了冠军都会觉得不够尽兴。特派记者 侯 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