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人批评戛纳电影节“是历史上最差的一届”,因为把大奖给了《大象》。尽管今年的评委主席昆汀·塔伦蒂诺高喊:“把电影还给电影”,但像《华氏911》这样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依然出现在参赛片中。
50年前,出任评委主席的法国电影的天才谷克多呼吁过:“电影节不应该是推销奖项和制造约会与交易的地方。”但现在的戛纳就是这样的地方,还有美女簇拥,以及低胸旗袍。
颁奖,怎样才是公正的?
喜欢戛纳电影节,是因为它在电影评判上的锐气,因为那股在“5月风暴”来临时的红色气焰。我们曾经看到法国电影的新浪潮首先在戛纳揭竿而起,当年特吕弗的《四百下》虽然获得的是最佳导演奖,但意义不同寻常。还有1968年的停办,是戈达尔、路易·马勒与马尔罗的新旧势力的斗争结果。
当有人抱怨:“电影工业、观众和电影批评的相互勾结导致电影越来越远离电影宗旨”,我们看到了昆汀·塔伦蒂诺对美国与香港电影工业的褒扬,也看到了国人因为评委里有昆汀与徐克的存在,而对《2046》获奖的一厢情愿。《杀死比尔》究竟“偷”了多少东方的东西,昆汀兄要投桃报李?王家卫的缠绵情怀没完没了,老外会有多少耐心倾听那个房间里发生的“老克腊”故事?其实,王家卫的电影已代表了某种审美气味,味道并不很好闻。
谁也不会知道评委在幕后如何争得面红耳赤。昆汀与徐克代表了一股势力,而芬兰影评人彼得·文·巴赫与比利时电影人鲍勒·沃尔德是另一股势力。戛纳也大胆的,鲍勒·沃尔德可是让人分外“恶心”的地下电影《人咬狗》的导演之一。当然,还要考虑那些美女评委的投票。所以,最后奖项出来,也不用太当真。
问题是如今的戛纳还有多少锐气?是那个依仗前妻而在中国人面前特别有人缘的阿萨亚斯吗?在艺术上他还不如去年参赛的法国人欧容;是那对把冷幽默搞到师奶身上的科恩兄弟吗?也许若干年前他们的新黑社会寓言离经典还近一点,现在越来越远。
内地电影的空缺
这次特意想办法看了韩国参赛片《老男孩》,正是因为以前对朴赞旭的《我要复仇》蛮有好感。想不到这个骨子里比北野武更血腥的东方人变得更为残酷与“变态”,有些镜头我都有闭起眼睛的条件反射。主人公吃生鱼、咬舌头,一段很西方情结的罪恶感萌发的历程。但不管怎么样,朴赞旭把那种人性里的另一面揭露得十分精彩,尽管他太迷恋于复仇的细节。
另一位参赛的韩国导演洪尚秀水平也不低,作为留学归来的电影代表人之一,他的片子也从西方学了不少东西。比如结构上的设置有后现代的意味,尤其是那种日常生活的无意义的展示,怎么看都不是东方情怀的。参赛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用了阿拉贡的诗句,配上洪尚秀的都市男女情欲困惑,也许很入法国人的法眼。
从两部韩国参赛片的风格来分析,加上在今年柏林获奖的金基德的《撒马利亚的少女》,近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对东方化的题材开始厌倦了,或者说解开了《秋菊打官司》与《霸王别姬》的固定情结。尽管去年还有娄烨,前年还有贾樟柯,但今年正式参赛片里没有一部内地电影。是题材走得太狭窄了呢?还是生存意识太强烈了一些?都有。中国电影人既想电影工业化,又想艺术,独缺真实的当下的生命体验,还有真实的内心记忆。
你说张艺谋还会拍出有武侠精神的武侠片吗?那才叫开玩笑呢。也许他还有智慧,但为何比不上如今昆汀·塔伦蒂诺的智慧呢?中国电影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也许,我们还可以对那个将斯拉夫人的浪漫气质与沉痛记忆发泄在影像上的库斯图里卡寄予希望,对是枝裕和的下一站的故事抱有耐心,对中规中矩的巴西人塞莱斯的格瓦拉故事充满憧憬,但本届戛纳电影节会带给我们什么新意?
每年的这个时候,戛纳———那座靠海而迷人的城市都有一次约会。都成了习惯,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