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上)和《华氏911》都是夺魁热门影片 | 前年举起金棕榈的是波兰斯基的《钢琴家》,用悲悯之心讲述了犹太钢琴师二战时在德国艰难求生的故事。人气超热的却是参展的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2-克隆人进攻》。前年的最佳男主角是比利时男星奥力维耶·古尔梅,但尖叫指数最高的是惊鸿一瞥的“霹雳娇娃”卡梅隆·迪亚兹和“天生杀人狂”朱丽叶特·比诺什。 去年揽走金棕榈的是美国影片《大象》,用平静得近乎沉闷的镜头记录了美国校园枪击案。出风头的是严防盗版黑客的《重装上阵》和把机器人空运到戛纳的《终结者3》。去年笑到最后的是《大象》导演格斯·范桑特,一年以后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一袭红裙的尼可·基德曼和蓝衫飘飘的开幕女郎莫尼卡·贝鲁齐。 截止到发稿时为止,今年那枝金色植物谁属尚未可知,想来不出《华氏911》、《2046》等几部热门影片之手。但今年最抢眼的片子已经产生:只参加展映的《特洛伊》和《十面埋伏》,最能引起人群骚乱的是古希腊三雄布拉德·皮特、奥兰多·布卢姆和艾瑞克·巴纳,或者为卡通片捧场的安吉利娜·朱丽和乌玛·瑟曼……无需再列举了,戛纳已越来越表现出这样的迹象:披金挂银的是戛纳一直念念不已的“作家电影”(往往是闷片),而笑傲红地毯的却是耗资巨大视觉嚣张的商业片(所谓大片)。闷片搭台,大片唱戏,戛纳打的是什么主意? 早先可不是这样,戛纳和好莱坞根本就互相瞧不上。有个极端的说法:戛纳制造的是“精英恐怖主义”,选片偏激、知识分子化,得奖的电影只能吸引三十个人去电影院。照这样的标准,大片的观众实在太多。而商业片的大本营好莱坞则保持着掩耳盗铃的姿态:不让戛纳选他们的电影。他们害怕欧洲严厉的影评界对作品作出不利评价,然后反过来影响美国的电影评论,最终出现票房事故。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东西方冷战都能瓦解,何况电影的门户之见。膨胀的好莱坞圈钱机器近年来强烈地感觉到,单纯的美国市场已吃不饱,眼睛向外是唯一的选择,戛纳固然面目生硬,却是奥斯卡之外最醒目的电影聚光灯。刚好戛纳也渐渐灵台澄澈,认识到电影既是艺术,又是产业,谁和票房有仇谁就是傻瓜。顺竿爬高就坡下驴,戛纳和好莱坞终于眉来眼去,进而卿卿我我了。这让我想起清末名臣张之洞的著名理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看戛纳是“闷片为体,大片为用”,借你名号,扬我雄威。 英国诗人约翰·多思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戛纳和好莱坞打成一片,片商签大单、观众看热闹、电影节人气高飘,都是赢家没有输家。也许抱残守缺的评论家仍在作痛心疾首状:堕落啊,戛纳。戛纳自己却在偷笑:你才堕落呢,都眼球经济时代了,拜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