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武侠世界,这个世界已近乎完美,因此使得试图把它还原成具体音像的时候,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它最大的难处就难在顺着拍,一味找大侠感觉,绷得太紧,太追求大侠气,反进了误区。因此《射雕》希望能够营造出张驰有度的气氛,不是一味密不透风的死打狂斗,而是该出气时就出气,该抒情时抒情,以相对轻松的语调讲述这个武侠传奇,《射雕》小说里有很多幽默的地方,我们力图把它用足,赋予本剧一种轻松的眼光。本剧追求小细节真实,而大处神奇,在不改动小说原味的基础上,力图还原出这部小说的精髓。
不同的人拍射雕,会拍出不同感觉。郭靖会崇拜地小心地拍,黄蓉会洒脱地灵动地拍,我们则希望摄制组主创人员和演员能达到一种举重若轻的状态:先是认真地读原著,细到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故事,直至彻底明白了这部书在讲什么人、什么故事、有什么意思。从小说中悟出我们的见解之后,再融汇贯通,一气呵成地创作,把这些见解有意识地表现在我们剧中。
我们试图在传奇与现实之间寻找对比:故事发生在蒙古草原时,不能拍传奇,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是史诗;而一到中原,写的就是传奇,拍得也将神奇。
在《射雕》原著里,黑与白还是分明的,但其中也暗含了许多悲悯之心。因此这套书是多解的,书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是多解的,既便是坏人如杨康、梅超风,也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可悲悯之处。我们不想重新注解人物,还是按原著的走向拍完,但拍完后希望观众能象看完书一样,有多层面的感受,有多种读法。也就是说,在故事层面里,好是好,坏是坏,不动摇基本金庸观众的感觉;而在情感层面里,分析挖掘每个人之后,试图带给观众一种人文的悲悯。
当然,第一位是要拍得好看,维持故事层面的好看度;第二位才是拍出小说精神层面的人文内涵、以及原著中其它暗含的道理。
在台词风格上,我们尽量追求口语化,能用金庸原话的就用原话,不能用的按金庸的风格设计台词。
黄日华版的《射雕》已成精典,我们目前试图从以下几点,找到我们的风格:
这部剧除了把握住金庸的原著精神外,还要追求适度的时尚感,和侠世界的非现实感。由于电脑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使得一些当时无法完成的特技合成,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效果,这将有助于表现武侠的神奇。
借助技术的提高,本剧的画面、人物造型、外景感觉将会比老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