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人天生缺乏幽默,崔永元称:“那是因为幽默的人没有掌握话语权。”如今,掌握了话语权的崔永元,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在荧屏上说着被人们认为是越来越难说的实话。7月中旬,他的新作即将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抵御无孔不入的盗版,我们不便在此透露书名,但从名作家阿城的评价中,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这本书的面世,“崔永元选错行了”。 首先让我们来触摸一下他生活中的幽默: 出书的目的——两件事:一是把朋友都写完;二是以后栏目组可以有东西送了。 请朋友来吃饭——“行,没空你就过来吧。” 《实话实说》的嘉宾由多变少——“开始时我们底气不足啊,嘉宾多了起码弄个热闹。” 关于代沟——“我喜欢老版的《茶馆》和于洋等老演员,年轻人无法理解,从表面看,他们喜欢的东西在社会上似乎占了主流,我们反倒不入流了。社会上的普遍认识是年轻人有钱,所以应迎合他们的喜好,但其实,年轻人不是有钱,而是敢花钱,挣3块花5块。” -真实是个性化的标签 问:很多名人出书,字里行间大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标志,即使在不明作者的前提下,读者也极易对得上号,比如白岩松和倪萍的书都是如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这说明书确实是他们自己写的。而在这些书中,我比较喜欢水均益和姜昆的作品,最关键的是它们都很真实。干电视的人内心应是很神圣的,但不应该用神圣的形式去包装自己,我想,最理想的状态应是一打开电视便能看到人的本质,可现在是有很多坏人却在主持很好的节目。(那你自己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比较例外,是好人主持一个好节目。我经常考虑的是我们只关心嘉宾在镜头前的感觉,但如何与嘉宾维系良好的关系却没人在意,在这一点上有三种境界可供选择,一是骨子里便懂得应尊重和爱护别人,一“出手”就会流露出来;二是骨子里没有但却能装出来;三是做不到还不装,而我们力图做到第一种境界。 -彩排7次造成错觉,其实我们都是实话实说 问:有观众对《实话实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主持人以及嘉宾的言行都是事先排练好的,那么这个节目即兴的成分究竟有多大?生活中的你又是不是实话实说的呢? 答:我敢说这个节目完全是即兴的,这一点你可找参与过我们节目的观众和嘉宾去印证。但刚才那种说法也是有出处的,那是在有一年春节晚会的颁奖晚会上,我们的节目形式被借用在晚会中出现,为了节目的直播效果,我们一共彩排了7次,当时一位被请来参与节目录制的外地观众代表回到家乡后便写了一篇文章称:“崔永元这孩子特累,一期《实话实说》要彩排7次呢。”估计这篇文章的影响比较大。 至于我自己,过去虽然也爱说实话,但也不是非说实话不成,可现在必须得说实话了,这样心里才痛快。 -我不是赖着不走 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已经数次传出你要离开这个节目的消息,为什么到现在还“赖”着不走? 答:的确也有很多观众认为我是在炒消息,但毕竟电视培育出一个栏目来不容易,如果今天能找到一个新主持人,那明天我就不干了。不夸张地说,现在电视谈话节目大都在我们这儿学习过。但奇怪的是,在正常说话的状态下,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好主持人没有100也有50,但一上台就变味,丝毫没有了谈话的感觉。在我们的节目中,我要做一切努力让大家感觉不是在录像,比如灯不亮了或话筒坏了,我都会借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不会打断现场嘉宾及观众的思路。(那么不做主持人你会去做什么呢?)去做策划。 -录像时要看脸色吃饭 问:那么你是如何调配现场的气氛使其沿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的呢? 答:开始时,我总是试图调动大家,一旦感觉气氛不够,便会以调侃嘉宾的方式来调剂,但后来发现,这种方式需要把握好分寸和度,否则会伤害到别人,于是我开始慢慢学会适应环境和现场的气氛,不刻意去营造。至于分寸和度,我用三种方式来把握,一是在生活中约束自己,以前我开玩笑从来没有底限,经常被别人追得满楼道跑,但做主持人后,我开始在生活中严谨要求自己。二是录像时,当玩笑在头脑中闪现时,我先会考虑这个玩笑能否对爹妈说,如果可以,那便不会伤害到对方。三是看脸色吃饭,一旦发现对方变了脸色,马上会以道歉或自嘲来安慰对方。 -我们坚持从小事切入世界 问:《实话实说》为什么很少选取当下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热播的电视剧、新政策的出台等? 答:我们一直坚持即便是说一张纸、一个杯子都是切入世界的一个点,这个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比如我们曾做过有一个学生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上与老师发生了冲突,但老师后来参加了一个教师培训班后态度改变了,从此两人便开始互相吹捧,我想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我们不披露,那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不过有些东西其实也是可以尝试的,我们已经把今年的7至9月定为尝试期,也试图寻求一些突破,如已经做过的唐.金的节目以及安乐死、《婚姻法》等话题。但在唐金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有一次给大学生作讲座,其中三个人提到这期节目且都是批评意见,其中一位同学称《实话实说》也开始炒作了,还说我和唐金有种做秀的感觉。 (不过崔永元最后在此向广大读者申明:此次他的新作正版书中均附有一张关于《实话实说》的意见卡,希望广大读者把对《实话实说》节目的意见和建议随卡寄给他们。) -谈话的脉络是节目的关键而非形式 问:有些时候,现场乐队插入的时机以及所奏的旋律让人感觉似乎不太符合特定的情境,甚至令嘉宾有些哭笑不得,有没有想过从形式上对节目动一次手术? 答:谈话节目实际是以谈话脉络为操作规律的,比如我们想谈有关中国电影的话题,那么5元票价、昔日童星、老电影都可切入,而观众的注意力也恰在这些谈话的话题上,并非形式。在这个被称为眼球经济的时代,一旦我们的节目在形式上有大的变动,那观众在视觉上必定产生不适应,因此,形式上的大变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此外,乐队的成员也在慢慢成熟。 -三大传媒各有优势 问:从你的工作经历来看,除网络外,报纸、电台、电视台你都尝试过,虽然这三种媒介方式在你的生活中是纵向经历的,但你有没有试 答:报纸应该说是我生活中的必须,每天我都会等待它的到来。当年我厌倦了电台时,还曾试着到《中国青年报》和《北京晚报》寻求出路,结果他们都没要我。另外,就谈话节目而言,电视要比广播占了很大的便宜,在电视上,如果两个人保持沉默,那么这中间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多的,而如果是在广播中,那听众会以为是没电了。所以,最近我在电台做一档名曰“相约星期五”的节目时,即使有一样东西掉在地上,我也会如实告诉听众,我要对他们负责。(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