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音乐大师李德伦逝世的那天无异,依旧是阴沉的天气,依旧是薄雾笼锁,似乎一切都为巨星陨落做了最好的注解。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走马灯般吊唁的人群,十几位亲属及大师的学生在肃穆凝重的八宝山公墓与李大师做最后的诀别,淡泊宁静的灵魂本该如此,除了他的一生留给人的心灵撞击之外,伴随他的只有一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总谱和一副从不离身的眼镜……
在女儿李鹿心中,大师最不应该丢下的便是指引了自己一生的指挥棒,“爸爸虽然安心走了,但却有一个遗憾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了,他有一根心爱的指挥棒一直放在家中,但前两天吊唁的人特别多,混乱间那根指挥棒不见了,他一生钟爱的器物都不能伴他远行。”至于大师灵魂的归宿,将是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那个地方紧邻光绪墓,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管理规范,他老人家劳累而坎坷的身心也将在此得到安歇。
远在加拿大的女儿李燕是在18日晚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当她20日赶回北京时已是人去魂归。虽然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昨天,当她看到江泽民主席亲笔签名的唁电和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的数十个花篮时,她为爸爸的一生能够得到如此之多的人的肯定而欣慰和激动。
作为大师的关门弟子,应该说徐东晓聆听了大师在最后几年中的教诲,昨天,他与同为大师弟子的谭利华一同来为大师送行。曾经数次在大师发病时将他及时送进医院的他,此时心情极为复杂,低头踱步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沉重和无奈,在为我们讲述他与大师的几个生活片段时,始终眉头紧锁。“两年前,我经常陪着李老师到学校或工厂去做音乐普及讲座,他在前面讲,我就在他身后往黑板上做笔录,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且几乎都是免费的。同时,他还经常提醒我,不要以他的名义在各种演出中漫天要价。每次送他去医院的情景我至今都还记得,但印象最深的便是最后一次,去年9月的一天晚上,师母给我打来电话,说第二天我老师要到医院复查,然后想到家具城买把椅子,我当时很高兴,可当我第二天一早赶到时,师母告诉我,说我老师发起了高烧,我当时就把他送进了医院,直到现在……其实这一次,我还想像前几次那样再把他接出来,但这个愿望却没有实现。还有就是我们一起吃饭时,他绝不允许我们花钱,有一次我们在‘天客来’吃饭,吃完饭后,我争着付钱,他当时急得把碗都拍碎了。还有便是1999年他去加拿大之前曾提出要和我照张师生相,我当时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高兴,又有种不祥的感觉。李老师病重期间,有一次我从青岛演出回来到医院去看他,当时的他脑子已不是很清醒了,师母说:‘你看谁来了?’他微微睁开眼,低声说,‘徐东晓’,在我与师母谈青岛之行的情况时,只要我停下来,李老师便会说‘快说’,讲完后,当我问他是否满意时,他轻轻点了点头。”
此时,音乐厅总经理钱程在一旁说,“他不仅对学生关怀备至,甚至为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照顾他的小兰安排好了今后的生活。记得大师病重期间,有一天他把我叫到他的身边,轻声说,‘拜托你个事,就是等我死了以后,一定要让小兰到你那里去上班,这事我想了好久,一是你那里环境好,二是音乐厅这名字听起来好听,找对象容易些。’此外,当他得知小兰晕车后,甚至连她今后上班用的自行车都让人准备好了。”(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