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北京故事》到电影《蓝宇》,从文字到映像,从金马奖到戛纳电影节,震撼一直没有停息……
如果世界上真有蓝宇,有那座纯粹的小小的蓝色宇宙,也许它能恢复我们对爱的信心。
他是一个东北来的穷学生,被一个富家子弟捍东买下了初夜。
他英俊、坚强、自信、固执、乐观、爱憎分明。
他和捍东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释放着自己的感情。
捍东送他车,送他楼。捍东看上了一个女人,要和她结婚了。因为“男人到了这个年龄都是要结婚的”。
捍东的老婆和母亲发传真到他的单位揭发他,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单位的领导说,你看他手上那块劳力士,一个毕业生哪有这么多钱。
那块表是捍东送他的。他离开了捍东,以一个男人的尊严活着。捍东离婚了。捍东说,可能你不相信,我是真喜欢你。他笑了。捍东因为涉嫌走私,锒铛入狱。他变卖了所有的财产,贿赂高官,最终捍东无罪释放。
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他出车祸了。他的名字叫蓝宇。故事很简单,甚至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有些俗气。但是,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里面两个男人的感情故事。我爱你我不爱你。你爱我你不爱我。他们没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如他们没能力控制不以人力意志而转移的环境因素。离合散聚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有些人老去。有些人成为记忆。
本来他们的故事只会默默地流传和消散,就像以往所有的故事一样。不过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一切都和以往有点不同了。一个可以说是通俗、煽情的网络小说《北京故事》,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开始在那些关注它的人们中慢慢获得影响。在前不久的一次网上票选里,《北京故事》沉默地拿到2000多票,仅次于王小波的《东宫西宫》。如果不是题材受限,单凭网络流行度,《北京故事》或许足够颠覆蔡智恒的传奇———只要识中文的地方就有人给它投票。然后,它就变成了电影。
其实,变成电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更麻烦———我们恐怕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看到这部电影了。但是对于那些看到过这部电影的人来说,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估计很多读过原著《北京故事》的人,对作为一个香港人的导演关锦鹏并不会抱什么太大的希望———你不能指望一个香港人去真正再现北京天空下原生的“蓝宇”、“捍东”,就象前一阵子的《北京,乐与怒》一样,那种感觉终究是隔靴搔痒。可是,实际上人们喜欢看什么、谈什么只和心情、境遇有关,而和话题本身的价值无关。而电影则给了人们把这种心情放大的机会。
影片虽然描述的是一对男人间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不会仅仅只是把它看成是一部同性恋的影片。它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丰富感情中的一种。两人之间,无论性别是什么,只要彼此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就是美好的,幸福的。爱,会有什么不同吗?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不知道。但是《蓝宇》海报上的几个字却一直在我眼前晃动:“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儿。也就是该散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