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向来以尊重知识分子口味,注重艺术并广纳各国艺术片而著称,近年来为了增加电影节的号召力,不得不运用策略,通过吸引大批好莱坞明星和电影的加盟来造大声势。在基努·里维斯、莫尼卡·贝鲁奇等明星在本届电影节上大出风头之后,戛纳终于在第三天收起“浮华”,恢复其本来“面貌”,开始了对艺术电影的关注。 从周末开始,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开始涌现,来自意大利、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影片给电影节带来了惊喜。土耳其的参赛影片《乌扎克》颇受评委好评,他们认为该影片充满了力量。故事发生在伊斯坦布尔,主人公是一个摄影师,他的侄子在失业后前来投奔他,却使他的生活陷入低潮,隐私也遭到了破坏。意大利的参赛片《貌合神离》也被认为是一部充满苦涩与甜蜜的感人影片。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不谙世事的拉丁文教授与一个热情如火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此外,已经是第三次进军戛纳的23岁的伊朗著名女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执导的电影《下午五点》广受赞誉,堪称电影节上的一个亮点。 自从塔利班政府禁止阿富汗有音乐、电视、电影、戏剧等以来,很多导演冒险到阿富汗拍摄电影,本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两部电影是在阿富汗拍摄,《下午五点》是其中之一。“在阿富汗,如果一个年轻的妇女出门没戴面纱,一个老人从她身边走过,他会立刻扭过头去,面冲墙开始祈祷,请求真主原谅他,对他来说,看到一个年轻女人的脸就是犯罪。”这是《下午五点》的一幕,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阿富汗妇女的故事,她有个远大的梦想———想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女总统。电影的一些情节来源于导演莎米拉的亲身经历上,在喀布尔一家酒店,当她只戴着一块头巾,而不是使用长到遮住整张脸的面纱时,一个老人在看见她时赶紧把脸转向了墙。《下午五点》的电影结局是令人伤感的,对此,莎米拉说“阿富汗的历史本身就是让人伤心的,这不是美国人到了那里,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的。我想通过影片展示出阿富汗人真正的生活状态。”《下午五点》是莎米拉第三次亮相戛纳,她18岁时拍摄的处女作《苹果》受到关注,21岁时拍摄的《黑板》在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赢得评委会奖。 有趣的是,莎米拉的父亲是著名的电影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此次参加电影节的另一部在阿富汗拍摄的电影就是由他制作的《奥萨马》,这部电影的名字虽然和拉登同名,但可不是讲本·拉登,而是讲述阿富汗的三代妇女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