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九论:《大秦帝国》俘获人心的九大利器
            文/曼小奇
《大秦帝国》专题
  16年成书,拍摄前后历时2年。经历了雪藏、反复修改,直至3年后方才得以播出,这就是《大秦帝国》。和秦的崛起一样,电视剧《大秦帝国》也历经了波折才拨云见日。它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叹它的宏伟厚重、有人倾慕它的人物鲜明、有人着迷它的悦耳台词、更有人执着于它的真实细节……在国内观众还隐隐约约的时候,《大秦帝国》早已在海外风生水起。如今,随着《大秦帝国》的播出,这股战国争雄、西出有秦的浪潮,即将席卷而来。
  两千三百年前,商鞅《强秦九论》掀开了大秦帝国崛起的序幕。今天,我们不妨借用古人的智慧,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大秦帝国》无坚不摧。
第一论:大国崛起 人心所向
  从积贫积弱的危难国邦,到如日中天的西方霸主;从六国卑秦,到谈秦色变,秦国整整用了20年的岁月。期间秦孝公坚若磐石,商鞅力克万难,终成强国大业。由弱到强、由卑到贵、由贫到富,这一出卧薪尝胆、大国崛起的好戏,着实让很多人热血沸腾。
  电视剧开篇,少梁之战之时,秦国是何其贫弱。身为国君,老献公布衣粗食、身无长物。而作为一个国家,军无可征之兵,民无可食之粮。这样一场关系国家存亡的大战中,连押送军粮的官吏都活活饿死。可见秦国军民之苦。乃至六国合议分秦,每人都兴致勃勃的在诺大的版图上割下一块肥肉,完全当献公他老人家和铁骨铮铮的老秦人是空气一般于无物。这对于大周王室亲封的诸侯国秦国来说,才真正是比败军丢地更大的耻辱吧。难怪秦孝公《求贤令》会哀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样一个濒临灭亡的环境里,秦国最终的崛起才更加的振奋人心。
 
第一论:大国崛起 人心所向
  无论孝公还是商鞅,乃至嬴虔、荧玉和百万老秦人,所有人所想、所念、所作都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强秦。这样的万众一心很容易让观众也被感染甚至可以叫做被催眠。而伴随着秦国强大的步伐,观众也仿佛置身其中,与老秦人同甘共苦。等到秦国锐士全歼魏武卒,名动天下。六国使节纷纷入秦,却再也不是二十年前的嚣张跋扈,而是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车英一句“还当我秦国是二十年前的秦国吗?”吓得六史变色。随着秦国西出天下、秦人扬眉吐气,观众也大大过了一把强国之瘾。应该说,这是《大秦帝国》这一题材和基调所必然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当然更是整部剧叙事风格和脉络发展的成功之处。
  现代社会建功立业早已不能靠金戈铁马了。然而争雄之心却从未改变。相信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还是家长里短的,《大秦帝国》都能轻而易举的激起你的雄心和壮志。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渴望着这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虽然最终它的影响也可能仅限于你的精神世界而对现实世界辐射不大,但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振奋,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看《大秦帝国》看得热血沸腾、心有戚戚焉的人,相信一定会大有人在。
 
 
第二论:春秋风范 战国奇谋
  《大秦帝国》开篇即言,春秋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也是最璀璨的文明生成时期。既是中国文明的启蒙史,也是文化形成的黄金时代;既是一部英雄史,也是一场人才的争夺战。华夏数千年历史,百家争鸣之千古一赞。出身地位都无关紧要,可以以己之说游说天下各诸侯间,可以隐居于山林著书立说。
  剧中特地表现了一段当时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大论战,虽然未能让卫鞅找到明主,但“学风奔放,自由争鸣”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看看论战里的各门派士子,你会感到那时的人最个性张扬,那时的人最注重自我和原则,那时的人最真实,那时的人最中国。《大秦帝国》格局、气势、语言带着强烈的自由气息和浓重的古风,那不是《东风破》和《青花瓷》的中国风,而是让人心之向往高山仰止的春秋风范,战国奇谋。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留下了无数传奇,也造就了一个传奇的群体——士。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定变革秦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天下士子不入秦”的事实。下了被商鞅称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齐国名士田常做《恶政十陈》,鼓动其他士子一起弃秦,赢渠梁看到田常的才华真心挽留任用。田常感佩孝公胸襟,竟拔剑自刎以谢。孝公悲曰:真国士也!以田常当时的人气和才华是随便到某个小国都能胜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人物,但是士不仅代表学问,还代表原则、风范和气度、格局。田常以死答谢孝公,把孝公之心胸气度和求贤之心昭告天下。
  如果说我们不能理解田常的行为,只能说生活在阴谋化时代的我们很难读懂那个时代了。那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和礼贤下士到让人发指的时代,也许出了问题的不是田常的脑袋,而是我们被卑俗化了的理念。
 
第三论:历史典故 真实原貌
  徙木立信、商鞅变法、围魏救赵……当这一连串昔日历史课本上的故事一个个出现在剧中的时候,相信没有多少人忍得住能不去发掘更多的历史故事。作为一部历史剧,对于史实的考证或许是一大部分观众最乐于去做的事情。而作为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产生最多的战国时期,《大秦帝国》全面丰富的描写,可谓是给这部分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他们来挖掘。因此对于剧中史实的考证,一直是电视剧出现以来最火爆的运动。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也必然与历史真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对此,编剧孙皓辉给出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八字真言。在绝大部分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局的处理上,《大秦帝国》应该算是反映这一时代作品中最靠近史实的一部。而为了紧凑剧情、增加矛盾冲突,编剧也在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冲突上做了调整。至于某些人物的生卒年月,则改变的就更多了。比如孟子和老甘龙,明显就比历史上活的长远些。而改动最大的,当属商鞅之死。过于美化的结局一直是很多“史学派观众”反对的地方。但从整部电视剧的前后基调来看,我们其实不难理解导演和编剧这样处理的意图。无论从突出全剧主题还是商鞅的人格魅力,这样处理的效果都要好于历史真实。须知电视剧再怎么“正”,也不是历史课本,与其追求细节,不如感知大意,这或许才是看《大秦帝国》最好的态度。
  除了大量史实,《大秦帝国》另一个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战国法令制度、礼仪风俗等等也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这一点在原著小说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因此作为一部更大众更通俗易懂的影像教材,《大秦帝国》还是完全够格的。
独家策划:寻“秦”记
第四论:职场权术 古今大同
  法家名士申不害以“弄权”闻名,而同为法家的商鞅对于他的权臣之术却不以为然。熟不知整部《大秦帝国》中复杂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甚至国与国之间、君与君之间、君与臣之间,时刻充盈着的治国之说、治学之说、治人之说,说到底,都离不开“权术”二字。而在今天的观众眼里,这或许也是《大秦帝国》中,最有实战教育意义的篇章了。
  古时的为君之道、为臣之则,发展到今天,无非也就是职场上的生存守则罢了。或许比起战国,现如今的职场是个更加残酷的战场。而无论你是领导还是下属,都能从《大秦帝国》中看出端倪。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是最直白的现代职场手册,那么《大秦帝国》则是需要你仔细琢磨的典藏级最高指南。
  《大秦帝国》中的职场智慧处处可见。作为领导,秦孝公在招贤馆内一句“吝官吝爵,君之大患;滥官滥爵,国之大患”,这是对领导阶级们多么生动的教诲啊。表现好而得不到奖励,员工积极性必定受损;而表现差还高位升迁,那不用说了,这个公司毁定了。作为下属,商鞅、庞涓和公子卬则是三个类型的典型代表。庞涓空有才而不得魏王心,为什么?只会硬碰硬而不懂察言观色迂回曲线救国的缘故。这在现代职场必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吃苦受累干活的事儿都是他的,而得到的,却是一个兵败负国的恶名。公子卬则不同,典型的狗掀帘子——全凭一张嘴,但人家却朽木变了栋梁。当然,公子卬这种人也确有让人佩服之处。别看带兵打仗治理国家不行,但人家却真真深谙职场之道,伺候得魏王浑身受用,不升官发财也真对不起他的良苦用心。只不过,这样的“贤臣”,也只有在碰到魏王这样的“明主”才会有用武之地吧。再看商鞅,真乃战国优秀员工之楷模。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但商鞅却不是一味的愚忠,他知道只有遇到孝公这样的领导,才有自己一展才干、指点江山的平台。所以如果你没有商鞅的远见卓识,千万别有样学样。因为这样的下属,遇到同样优秀的领导固然所向披靡,但如果遇到的是魏王那样的,最后会死的比庞涓还要惨。这就好比说,一个总经理能做到什么份上,其实关键还要看董事长是谁。
 
第五论:末路双雄 肝胆相照
  ——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相信只要看过《大秦帝国》的人,都会对这对君臣在山脚下的这段对话记忆犹新,这种纯粹到极致的肝胆相照和英雄主义相当吴宇森。渭水行舟一席话,栎阳宫中三天四夜,是一生生死相扶、九死无悔的承诺。没有什么比英雄相惜为了共同理想并肩战斗更另人心动和热血沸腾了,何况这个理想是如此磅礴宏大。
  历史上真的会有如秦孝公与商鞅这般明君强臣的结合吗?秦孝公完美的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为国披肝沥胆的贤臣不少,但是这样的明君实在少有。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即使只身犯险,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从无动摇。只能说积贫积弱的秦国,太需要这样一位完美的国君了!还好商鞅得到的还是一个法家应有的结局,好不容易遇上个不怕功高盖了你的主,还是难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
  话说两位主演的表现,侯勇扮演的秦孝公基本得到了一边倒的肯定。角色比较适合他本人的气质,角色融合之后产生的爆发力确实不赖。侯勇的台词风格和王志飞的正好相得益彰,一个讲稳,以情动人;一个讲辩,以理服人;一个端方朴实,胜在厚重;一个飞扬跳脱,胜在高傲。王志飞扮演的商鞅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爱到极致,有人大大不满,更多的人则表示前期太过,后期渐入佳境。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他讲台词的风格,王志飞的台词有很强的个人特色,抑扬顿挫非常激烈分明,词与词之间咬字的变化很大,批评者将其称为“一惊一匝”。
  但他塑造的商鞅从早期狂傲的性情中人到渭水献《强秦九论》,风格就从洒脱不羁转向了凝重肃杀,再到和孝公青山松柏相称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层次和丰富性却大大高于孝公。
 
第六论:众生皮囊 优劣立现
  《大秦帝国》中人物繁多,先不说商鞅、秦孝公二位,其他诸位主要人物也都生动饱满神采飞扬。秦国的大公子赢虔,相对于赢渠梁的完美人格魅力,他更像一个鲜明的“虎狼之秦”的王子:快意恩仇,国事为先,优点与缺点同样鲜明。从秦国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变法的铁定支持者,变成阴鸷冷酷的复仇公子。最可爱与最悲壮的申不害,他的天真让人更想接近和了解那个时代。孙飞虎饰演的老甘龙简直是演绎到了精神层面,许还山饰演的秦献公出场虽短,但相当闪亮,去国离家流亡三十年的草莽英雄,烈士暮年壮志未酬的悲壮精彩之极。
  女性角色上则稍显薄弱,除了吕中太后一如既往的让人惊叹,完美的妻子与情人——荧玉与白雪都恍若天人太过匪夷所思。两位都是集家世、能力、美貌、财富于一体,而且还将你放在NO.1的爱人。相比之下和孝公牵扯不清的玄奇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难怪是个被后世感怀赞叹了两千年的时代啊!见识多又明事理的女子就是在现在也不好找,娶妻当娶墨家女啊!
  不过要说最有趣的,当属魏王和公子卬这对活宝。在庄严肃穆的整体气氛里,这二人一出,喜剧效果立现。王辉饰演的公子卬还真的是没法让人讨厌,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啊!李立群实在是太强了,在他饰演下的魏王,不仅没有因为昏庸而让人觉得讨厌,反而更增添了不少喜感,你真拿不准他到底是昏庸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懒了累了不想再耗神治国图强了。秦国由弱到强,在他的眉目之间和语气中一点点变化着。看完《大秦帝国》,不仅让人感慨,魏王真幽默啊,怎么没在大梁开一个德云社或者刘老根大舞台呢?
《大秦帝国》人物关系表
第七论:字字珠玑 句句铿锵
  《大秦帝国》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原著小说,同样语言也脱胎于此。语言驳杂又有所设计,叙事语言与对话语言都以白话为常,人物因身份各异,杂以或少或多的文言。朝堂之士间多文言,其他人或生活交流多白话。为了增加历史感、突出语言的地域特点,使用了不少简洁有力的单字。如秦孝公时常挂在嘴上的“鸟”,士子高论时得到的“彩”!君臣、主客之间的对话设计贴合场景、对象、情势,又贴合人物身份、性格、学识。孝公、商鞅、魏王、庞涓等几对君臣问答“技术”含量较高,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有相互的观察、对对方心里的揣摩,也有各国政治的禁忌、暗示以及分寸和时机的掌握。
  还是李立群饰演的魏王,他的“邦交论”是不少粉丝津津乐道的,“道义?现在天下之大争,讲道义干什么?我今天就要咬秦国这块肥肉,然后啃秦国这块骨头,谁敢奈我何?不服?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你就没有说话的资格,就只能等着做别人钻板上的鱼肉!什么叫邦交?下刀之前的动作才叫邦交!”。围魏救赵后,他的“强盗论”同样精彩:“公子卬太没用了,让他去死,他怎么不去死!齐国这混蛋,强盗,居然敢胁迫我割三百里地,强盗!”
  至于孝公和商鞅的对话,除了谈到儿女情长很sorry外,基本到处都是“珠玑”。“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神大于形者智,形大于神者愚。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当然还有最让人绝倒的“青山松柏论”。
《大秦帝国》卫鞅与白雪的经典爱情对白:             >>更多
  鞅,我比你更懂得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在抚摸他,用我的痴爱之心感知他,熟悉他的一沟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政治家,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为政为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放着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悔,你的超人品性注定你更适合创造烈烈伟绩,而不是隐居田园,去谱写生生死死的情爱奇迹。你不是陶朱公范.,你缺乏散淡超脱……
第八论:衣食住行 尽显诚意
  追求画面优美,似乎已经成了有史诗野心的电视剧所必须做到的了。如果你不是一个考据癖的话,《大秦帝国》在道具、服装、取景、摄影尤其是音乐上,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视觉冲击上的努力要给与极大的肯定的。地处西陲、贫瘠的秦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宽广粗狂的美。战争处理上也够血腥,少了电脑特效的绚丽,但不失冷兵器时代的粗犷感,场面也还算够大,虽然对于军事迷来说,可能不会十分满意。
  雄才伟略的商鞅总是一身白衣,风度翩翩。在色调沉重的秦人当中鹤立鸡群,衬托着一种活力。墨家剑客、巨子盘踞高山流水之间也完全符合其有组织的游侠之风。商鞅白雪“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时的摄影、光线和音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配乐突出了陕西的地域性和古风,整体感强,从一而终都相当不俗,曲在意境,词达真情,片头曲尤其赞。 片子的画面、色彩,沉朴厚重,有电影质感;服装道具,虽有考究派指出些许纰漏,但对于粉丝和内地电视剧制作水准而言,已觉相当了得;剧中人的礼仪,明显经过考究,哪怕是一些小的动作,仍能感觉古朴。
  说到服装,样式、质地、纹理的浓郁古风和上乘质素,穿上会提高演员气质的衣服你还不满意吗?如果你是个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服装的颜色。魏国从晋国而出,自认承继了正统,旗帜服饰皆尚红色。魏王坐庙堂的朝服都是红色为主。秦国尚黑,列国嘲笑,但秦国却坚持一黑到底,在其他诸侯眼里成了一个乖戾怪诞充满神秘的西部蛮国。商鞅始终白衣飘飘,显示其特立独行的品质和高洁的气节。第一部中落墨不多的齐国和赵国几位主要人物的服装据说也同样如此,比如年轻帅气的齐王常和金色、紫色(齐国和湖人队一样,说自己是紫金王朝)撞在一起。
 
第九论:千古绝恋 旷世君臣
  尽管《士兵突击》过后,纯爷们戏成渐起之势,甚至也有人说,《大秦帝国》本应就是一部男人戏,偏偏硬生生塞进去几个女人,扰了兴致。但事实上,英雄煮酒、红颜相伴,感情戏不仅不是《大秦帝国》的绊脚石,反而为其添彩。去看看有多少女性观众为商鞅与白雪、孝公和玄奇的千古绝恋而潸然泪下吧,你就会知道爱情在一部电视剧里应该有着怎样的地位。
  剥离开宏大的史诗背景和厚重的人物形象,《大秦帝国》中的爱情简直是偶像剧最经典的套路。白雪和荧玉,一个是理想主义的情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妻子,两美的义无反顾,恰到好处的彰显了商鞅的主人公地位。而孝公和玄奇,一见钟情、一剑定情,却被国事家事拖累,宛如牛郎织女般让人心急和遗憾。但如果完全照搬偶像剧的模式,那也就不是现在的《大秦帝国》了。编剧和导演显然明白这一道理。因此每个人的感情都被处理成了高洁神圣、不染一丝世俗尘埃的绝恋。也当真符合整部剧的腔调。
  在天下大乱的战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奇女子。因此她们不仅被赋予了每个女子几乎所有的美好品质(也可以看做是现代人臆想中女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德),甚至还让她们在事件的发展,甚至主人公的命运转折上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在这样一部沉重的历史剧里,虽然女人少,但很重要。
  而除了男女之情,《大秦帝国》中还有一条隐藏的感情线。当然,这是给那些有特殊趣味爱好的观众准备的。当渭水刑杀之后,商鞅精疲力竭从山披上滚下来时,孝公纵身一跃抱住了他。相信有不少观众都眼前一亮了吧。难道这不应该是琼瑶剧里发生在男女主角之间的事情吗?这样的小细节和恶趣味,《大秦帝国》中屡见不鲜。以至于“公如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样的海誓山盟都是小case了。可见《大秦帝国》考虑得是多么的周全,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观众。让我们怎能不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