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你以为是太空硬科幻,其实只是宅男火星生存指南 |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文/逆规则)在一次登陆火星的任务中,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瓦特尼,与机组成员失联,一个人留在了火星。故事由此展开。火星成了马克一个人的星球,他是国王,他是殖民者,他是一个星际间的宅男。如何自救,构成了影片的一大块。然后,他等着救援,等着属于他的好莱坞式大团圆。
从种土豆到修航天器到孤独等待,达蒙的独角戏成为影片最大看点 |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以毕生技艺,把一个类似于火星生存指南的东东,拍得行云流水,还保持了难得的风趣。《火星救援》看起来还有一堆优点,细节牢固,逻辑坚硬,煽情节制。似乎,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电影。尤其考虑到,年近八旬的雷德利-斯科特,已经有很多年作品不太灵光了。
不渲染孤独,不过分煽情,不玩形而上,当然不是什么过错。渲染最壮观的孤独,抒发最沧桑的情感,在通俗情节的框架里,于某一处深深着力以抵往形而上的高度,这些是《地心引力》、《星际穿越》走过的路,用过的招。紧接着它们诞生的《火星救援》,几乎是竭力绕着它们走。凡是它们意欲深入的地方,都是《火星救援》所规避的。那么,它最终抵向了何处?
很遗憾,即便是喜欢本片的观众,恐怕也难以否认,在本质上,《火星救援》就是一出漂亮的太空肥皂剧,而已。它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属于斯科特的独特魅力。完全被这部电影折服,需要太多假定条件。假定喜欢科学,假定向往太空,假定是个乐观主义者,假定相信英雄主义,假定不讨厌美式幽默,假定人人都是人道主义者,假定在发生航天事故时,全世界都在热切关注,还假定,全世界都会为一个美国宇航员的获救而欢欣鼓舞。
满足这些假定条件,简直就是个科幻设定。而《火星救援》不那么科幻,它走的是接近现实主义的路线,片中的技术细节,马克造氧、种土豆,发求救信号,被救援的过程,大多都有科学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谁不想获得便利呢?傻子才不想。但是,联想一下那些获得军方鼎力支持的军事电影吧,有几部超越了主旋律的束缚而成为经典呢?当然,《火星救援》就像一些为征兵站台的军事战争片一样,它给美国的宇航局,也做了一次性价比极高的广告。它会让喜欢仰望星空的少年们,燃起探索太空的渴望。
在现实的层面上,它的确很现实。中国元素又一次醒目出现,中美联合拯救了达蒙先生,还让中国演员打了一次酱油。缪斯可鉴,对于整部电影,对于整体的戏剧性,这些其实可有可无,至少,并非非要如此。出现中国元素,更多的基于一个现实理由,这部电影有中国资本参与,以及,可以讨好庞大的中国市场。
如果没有鸡肋般的中国元素,《火星救援》或许会更流畅。但又如何呢?再完美的肥皂剧,也是肥皂剧;再完美的爆米花,也是爆米花。只不过,它抹了点火星的味道和颜色。雷德利-斯科特算不上大师,好歹也算巨匠,是制造过《银翼杀手》、《异形》的导演。在保持高产但水准失衡的晚期,出现《火星救援》这样的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当然是好事一桩。但扣上杰作、神作之类的帽子,就是明显过誉了,也不是对一位巨匠的真正尊重。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