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海报 |
宁浩说,《无人区》是一部类型很新的电影,也想借这部影片表达,“电影不仅仅是娱乐。” |
搜狐娱乐讯(背背山/策划 马嫚丽/文)在旁人的眼中,中国的电影圈有时显得过于奇幻——语焉不详的审查机制、土豪们匪夷所思的投入、尚不成熟的商业体系。而每年也总有几部电影,因为电影以外的东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最近的例子,莫过于刚刚上映的宁浩新作《无人区》。在它上映之前,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为何四年才通过审查”;在它上映之后,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为了过审它到底删减了多少”。
当然,《无人区》上映后首日就获得了约2400万票房成绩,并迎来的不俗口碑(时光网及豆瓣电影评分均超过了8.4),大概能让宁浩等主创睡一个好觉了。而回头望去,其实这部电影的命运,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中国电影圈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就像是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却不曾想到最终引来的是一场飓风。
四年过去了,有的人看上去“懂事”了——
国人总喜欢把一个产业的兴衰,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那一刻,宁浩就被热烈地认作“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当时才29岁的宁浩,手上戴着三枚戒指,一只手镯,脖子上一根粗项链,一副狡黠的表情。有人评价说,“就像那部充满勇气和乐观精神的《石头》,宁浩年轻,无负担,轻装上阵。”那时的他很乐意对大家谈论自己作品中容纳的社会命题。譬如,会用《疯狂的石头》告诉你中国道德体系翻盘的原因,用“谢小萌“这个角色来象征人的动物性。
“我承认自己是个有些小聪明的导演,但我内心还是羡慕那些大智慧的电影。”2009年,《疯狂的赛车》上映后,他在一次专访中这样说道。而就在那一年,《无人区》这个项目启动了,从电影公映版的效果来看,这部充满着黑色元素的西部式公路片,显示出了宁浩的追求与野心,减少了“小聪明”的成分,努力的在向“大智慧”靠近。由此可见,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宁浩是带着何等的心气儿。
只是,《无人区》在审查路上的艰辛,多少也消解了当年宁浩身上的意气风发。因为久待无果,他与团队开始投入新的电影。2012年春天,宁浩导演的《黄金大劫案》上映,面对媒体时,他已经开始把自己定位于“二流环境下的二流导演”,不再去谈关于《无人区》的话题,还把《黄金大劫案》视为“第一次进入所谓的成人世界,然后在成人世界里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冒险”的作品。但比起《疯狂的石头》(成本约300万,票房2300万)、《疯狂的赛车》(成本约3000万,票房约1.2亿)这两部电影的“以小博大”,投资方宣布成本为5000万的《黄金大劫案》收获的票房为1.56亿,低于投资方所预期的“2亿”。成绩单上的数字勉强合格,但口碑却明显走低,就连宁浩的死忠影迷都在怀疑,他是不是不再神奇、沦为匠人了?
而当《无人区》终于得以上映的今天,宁浩依然会像当年谈论“石头”中的深意一样,对媒体滔滔不绝地讲述电影开头加入的那关于“两个猴子摘桃”的寓言。但是关于其他的话题(比如“审查”),他则总是巧妙的把话题引开。现在的宁浩经常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盖房子”的,言下之意是“怎么卖房子,那就不是我能管得到的了。”当年自信的说过拍《疯狂的赛车》“是为了证明类型片是可以复制的”的他,如今在面对“类型片”的话题时,说法却已经变成了“我觉得现在谈论中国类型片发展,还为时过早。” 他说自己并不认为《无人区》让自己受到挫折。但他开始在媒体面前否定自己,“如果说做作品性的分析,我觉得《香火》最好,第二是《疯狂的石头》,第三是《绿草地》,到后面3部一塌糊涂……”他在回顾过去四年的经历后,给自己的评语是——“我变聪明了,也更懂事了。”
变“聪明”的是哪一点?懂的是什么“事儿”,这恐怕就只有宁浩自己知道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