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陆十三/文 刘方纯/图 李新/视频)6月19日上午,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第四场“大数据——中国电影新驱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自视频网站和内容行业的诸多高层就“大数据”话题进行探讨。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网总编辑、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刘春表示,基于用户的习惯做分析很好,但不要神化“大数据”概念。即便是“大数据”时代下,创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刘春:不能神话“大数据”概念
始于互联网的海量“大数据”正在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它引起的风暴横在席卷各个拥有海量数据的行业。美国NetFlix网站运用达数据投拍《纸牌屋》就是一个大获成功的案例,也为中国各大视频网站及电影创作本身,甚至传统院线发行打开了新的视野。大数据分析正深入到电影的创作环节,这对整个影视创作行业,从剧本选择、导演演员的选择,拍摄和后期制作乃至营销,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嘉宾呼吁,数据公共化已经显得愈发重要,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公共数据库。搜狐公司副总裁刘春认为,即便是“大数据”时代下,创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像《纸牌屋》这样的剧集在中国未必能够成功,因为当下观众群体对视频收费意识依然没有建立,他指出,视频前端必须实现收费,中国文化产业内容制作的“春天”才有可能到来。
互联网未来会令数据更精准
而来自内容行业本身的一些嘉宾也发表了自己对“大数据”的观点。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表示,其实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数据始终是匮乏的,好莱坞电影从制作到上映各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持,在几年前,国内电影甚至连票房都没法从官方的渠道获取。现在互联网的工具对数据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以后会更精准。
安乐电影发行负责人姜伟也表示,《北京遇上西雅图》不是一个基于数据分析得来的电影,而是导演薛晓路在09年时有一些感触才做了这部电影。姜伟认为,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会有软件将已经发生过的东西分析出来,这个可以给电影创作做参考,但是内容仍然是另外一回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帮助,但决定不了内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