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戏剧构作工作坊之舞台本改编
——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 李亦男
工作坊时间、地址:
2012年7月2—6日13:30—16:00,每次2.5至3小时,共5天
风尚剧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111号
2012年7月8日学员于蓬蒿剧场进行作品发表,可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观看
李亦男,女,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1998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在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学、语言哲学、文学与汉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其间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戏剧构作部学习。2008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从2009年起,李亦男致力于系统性地将德国的戏剧构作法引入中国。2009年,李亦男主持了德国歌德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戏剧构作在北京》大型学术活动,并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戏剧构作》课程。目前,该课程已进行了三届,深受学生好评。2010年,李亦男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院,与美国舞台本改编专家彼得•格雷泽(Peter Glazer)进行交流。2011年,获中国教育部基金,开始进行《德国戏剧构作》研究项目。2012年再次赴德,在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柏林邵宾纳剧院戏剧构作部进行调研。
工作坊形式:
戏剧构作(Dramaturgy)起源于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目前,戏剧构作是德国、中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剧场创作的中心环节。1960年代之后,戏剧构作法也逐渐传入美国、英国等地,成为了当代西方戏剧创作的基本方法。在布莱希特理论的影响下,现代戏剧构作法否定文本的原义,强调戏剧创作应从当下现实和舞台实际出发,把已有文本作为材料来使用。
在为期一周的工作坊中,参与者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德国戏剧构作法将非剧场文本改编为舞台演出本,并在工作坊结课时以朗读或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佳人数:10-15人
人数上限:25人
参与者要求:热爱剧场艺术,具有关于戏剧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热烈欢迎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士参加。无论你的专业是物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还是心理学,只要你经常去剧场看戏并热爱写作,就具备了参加工作坊的资质!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