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厅灯光开启的时候,我才几分不舍地擦拭一下早已湿润的眼角。冷漠的钢筋水泥森林中,主仆间跨越阶层的情谊,让人唏嘘之余,也就近对号入座,寻找身边的这种温情,这是《桃姐》带给我的感动。
即便一池春水,偶尔还会荡起几圈涟漪,而桃姐的岁月是那样的平淡,可有可无间。在家庭中,桃姐是佣人,地位和生活一般,一成不变,人依附于服务的家庭,生命轨迹似乎一粒灰尘附着于社会车轮之上。她每天辗转于菜市场和住所,日复一日地打理家务,唯一的乐趣就是逗弄宠物猫卡卡。一代代人在她的侍弄下远走高飞,而她也在岁月中慢慢老去,有如一位穿插了全场喜剧的龙套,虽不能站在中心位置,但是却穿针引线烘托全场的情节走势。当时光渐渐稀释了岁月之后,喧嚣落幕,才会发现这不是灰尘,而是承载车轮前行的轨道,不可或缺。戏剧终场前,主角早早抽身离去,配角们独守台上,面对掌声稀疏后的渐渐沉寂。
![]() |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桃姐。 |
桃姐之于Roger的感情,往往就是我们最忽略的,有时候还会带着几分挑剔去对待。正如影片中刘德华开场吃鱼的镜头,气派十足,睥睨着眼神,搅动几下挑上一筷子鱼肚肉,扒上几口饭,然后淡然而去。一旦离开了桃姐,生活开始紊乱,衣食失去规律,穿着打扮被人误认修理工、的士司机。至此,Roger才恍然大悟桃姐是多么的重要,蕴藏在点滴生活中的感情是如此真挚。影片的故事于此真正展开,老人院与家的距离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开始浓烈了起来。有些东西,确实在要失去的时候才会倍觉珍贵。
检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何尝不存在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出门在外依依惜别的嘱托,一声电话的恋恋不舍,沉淀在日常琐碎中的关爱,不痛不痒的斗嘴,每次都觉得这是生活中最平淡的,往往被放到注意力的最后面,花花世界,总有其他的欲望在牵动着我们的内心。当有一天,我们如Roger一样开始手忙脚乱的时候,才发现以前是多么的不珍惜,好在Roger还有时间去弥补,送上桃姐的最后一程,我们呢?
由此及彼,现代社会,遍地高楼、人人奔忙,欲望支配着社会的运转,每个人都被金钱裹挟着快步前行,人际之间开始变得越发冷漠,当每个人都对同类失去同情之后,这个社会的根基便开始摇摇欲坠了。还好,2012年,有《桃姐》来带我们重新盘点岁月。影片中两人能逾越主仆的阶层界限,生发出人性最美的感情光辉,普通人之间,还有什么不可以。
香港,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乍一眼望上去以为现代得不得了,深入进去才发现真的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当我们高歌猛进共产主义的时候,才发现香港还有仆人这个雇工阶层,深究下去,还会发现二奶、纳妾的半合法化……我们早已鄙夷打倒的,香港竟然还五脏俱全地保留了下来。
许鞍华近期的电影,我一直称其为整理港故,透过最底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记录香港社会正在远离的一些东西,底层社会的颜色才是最本真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面的张家安早晚要长大走出去,《天水围的夜与雾》里面的雾色终究要跟着凶手而消匿,桃姐故去之后,Roger的事业重心会加速倾斜到大陆,香港的底色是否会逐渐褪去,这是一个不敢掀开面纱的答案。这里面带有对过去岁月的温情检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犹疑。
《桃姐》创造的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检视自我的机会。
影片最后,Roger仿佛又看到了独坐于窗前的桃姐,灯光满窗,勾勒出一个沧桑的背影,愿我们每个人心头的那扇窗也一直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