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舞台剧《贾宝玉》 > 《贾宝玉》新闻速递

导演访谈:永远不要失玉 因为你自己就是那块玉

2012年02月14日14:33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严寿山

  冥冥之中人生是有很多法门的

  记者:

  九月初才刚完成第49部《在西厢》,马上就投入这个作品。作为创团20周年,第50部《贾宝玉》“Awakening”(悟),这跟你在剧场20年一路走来,是否有关?

  林奕华:

  我第一个领悟就是冥冥之中人生是有很多法门的。法门是什么意思?就是冥冥之中有很多你走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给你的一些启示。比如说我当时觉得最理想的就是做四大名著:07年做《水浒传》、08年做《西游记》、09年做《三国》,10年是《红楼梦》— 刚好这一年我50岁。结果事情不是那样发生,但绕了一个圈之后它成为了我第50部作品。

  我想这个「悟」就是:人生就是如何活好当下 — 所有在你当下的东西、都是被你好好珍惜,到最后你得到的东西(即便不是你原先想要的),不见得会比你原先想要的差、说不定甚至可以更好。生命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你如何与它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会有启发,到最后变成的结果是什么,即便跟你原先的动机不一样,收获反而更多。剧场对我来讲可能也是这样。

  「放开怀抱」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领悟的钥匙

  其实我一成立「非常林奕华」,我根本不在香港,我去了英国,像是成立了剧团之后、我反而放下了这个剧团,然后就到英国生活。我把自己掏空把自己放空。我记得我在三十五、六岁有一天,我躺在英国的一个房间,我的睡房有一个天窗,一个下午躺在那儿很闲,我看到一个飞机从天窗上无声地驶过,突然之间我在想,别人的三十五六岁都是壮年了、都成家立业,我还躺在这里,根本不知道明年后年到底要干些什么。

  这种「放开怀抱」,从某一个角度来讲,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领悟的钥匙。如果没有这种心情的话,很多地方可能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转换,剧场对我来讲也许现在它变成是我继续的一种修行。我能够为自己或者为华语戏剧继续做些什么,这就看阴阳如何调和、有跟无要怎么样互相配合。

  《贾宝玉》讲的是一个人的初衷,他的纯真、他的自我

  记者:

  既然取材自《红楼梦》,为何不是《红楼梦》、而是《贾宝玉》?

  林奕华:

  《红楼梦》是《红楼梦》、《贾宝玉》是《贾宝玉》,是非常不一样的。贾宝玉是《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精神人物,但是《红楼梦》本身更是那个时代、传统与文化的总结合,更可以探讨的是政治。而《贾宝玉》讲的是一个人的初衷,他的纯真、他的自我。前者往外、后者往内。

  你要永远保持自己不要失玉、因为你自己就是那块玉

  何韵诗是一个普及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普及」是现在《贾宝玉》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让观众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通过我们所呈现的、他们喜欢的演员、歌手、偶像的参与,然后通往他们自己的一条心灵道路。

  娱乐圈可能也是个大观园,在这么复杂、多政治的环境当中,何以保持自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想阿菇也有很多的感触 — 你要永远保持自己不要失玉、因为你自己就是那块玉,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讲非常有用。「青春」是《贾宝玉》的另一个议题,跟我们现在希望能接触到的年轻观众的心灵有关,就是如何给他们一种力量、希望他们开始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在演出里设计了贾宝玉重游,就是透过这个重新经历来彰显「希望」、「积极」,才能「感悟」。

  情感有时候可以让一个人成长

  记者:

  那么,你会想重新经历剧场这20年吗?又或是说,若能重新经历,你觉得会有什么不同?

  林奕华:

  曾经如果有一个你爱过的人、让你非常非常痛苦,但现在时间大使又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回去重新再跟他经历一次,但是任何结果都不会改变的,你会愿意回去吗?我想,会的人就是所谓的「痴人」,不管是快乐或痛苦的形式来度过那些时光,还是对那个时光非常缅怀的,也就是对那个被丢在时间荒原的自己,其实是很依恋的,依恋本身就是一种痴。

  情感有时候可以让一个人成长,他怎么样去接受自己那些不完满的、或许是曾经留下来的遗憾的那种经验,而不只是认为那是个梦魇。对我自己来讲,如果没有过去的种种经验,我也许不会遇到这么多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看到自己、明白自己的机会,而作为一个剧场的经验,我最好还是往前,虽然我对过往那些还是有所依恋,因为我还是常常会想起。

  看见「希望」的人就是能带给你快乐的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看到快乐或者感受到快乐?对我来讲,就是「希望」,能让你看见希望的人就是能带给你快乐的人。你问我要不要再回去?我觉得我的希望还是放在前面,所以我们这个《贾宝玉》的结尾不像原著的那么出世,他没有出家,他被给予了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原著里面是永劫回归,而我们要回到「劫」里面去,我们还是希望可以把人救出来,是用肉身、而不是完全用精神。

  好像也变成是她要把自己从石头变成玉的一个过程

  记者:

  谈一谈何韵诗?上一回合作是《男人与女人》,两年后现在又再合作,她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这一次和前一次会有什么不同?

  林奕华:

  因为在《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何韵诗演贾宝玉,林依晨演林黛玉的《红楼梦》的宝黛初会。之后,是何韵诗来找我,我跟她说了贾宝玉这个人物,我说得眼眶红润,而她听了鼻头酸酸。《男人与女人》的时候,她只是来演一个角色,当时对她可能比较大的难度是大量的台词、并且用普通话演出。但这一次更难。

  首先是要把原著读完,她要有对这些人物有感觉,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工程,因为这本书坦白说不好读,但她却要求自己做这件事情、要求自己跟这个人物建立一种联系 — 这好像也变成是她要把自己从石头变成玉的一个过程,所以对自己的挑战和试炼,并不只是说在舞台上演出那么简单,而是在情感上、在心灵上她都给自己设定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只是记不起、就没有灵魂,还遑论有没有价值呢?

  此外,她这一回同时也是制作人,她的参与非常多。比如说,她跟编剧一起商量如何切入这个故事:贾宝玉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回到仙界、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问他说现在得到什么没有?他说不行,因为我发现我都「记不得」—忘记跟记不起是有区别的—作为一个在消费时代下的今天的艺人,如果真的能够体会的到「忘记」跟「记不起」的区别,也许他/她就会重新拟定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不然的话他/她就是只会做很多让人家记不起的事情;他/她可以被忘记,但是前提是,他/她要让那些人曾经记得过他/她。做得如果只是让人记不得的事,那么就没有灵魂,还遑论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

  就像隧道就有光了

  记者:

  你已经很久没有与香港编剧合作,这一次找来黄咏诗、一位新生代编剧合作,有什么感觉?

  林奕华:

  我非常感恩在今天跟她第一个合作的戏,就是《贾宝玉》。黄咏诗是一个表面上玩世不恭的人,所以她常给人家的错觉就是会说一些冷笑话调节气氛,好像很周星驰。

  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我四月要动身去北京做《在西厢》的剧本之前,第一阶段我们大概只谈了一个礼拜,过程中我觉得她的眼睛常常会发亮,而且当她的眼睛发亮的时候,我就看到那个不是我见过的黄咏诗,就像隧道就有光了。第二阶段是我们在北京巡演《在西厢》的时候,她跟阿菇来北京,我们谈了三天。

  阴柔的力量

  从一开始非常异想天开的结构,我们完全抛开这个故事原著,到后来决定回到原著,从中找到一些对观众来讲可能是心灵的东西、并从中扭转它。比如贾政打儿子、改成是儿子打爸爸,宝钗调包计、一揭开盖头的时候其实发现是黛玉不是宝钗……诸如此类,都是希望带给大家不同的解读,透过「解读」进到我们心灵里面来给我们一些什么提醒,包括「婚姻是什么」等等。

  我们现在华人世界用的都是非常过时的一种「男性中心」的观点,来看待「人和情感」。相反的,何韵诗和黄咏诗加上我,三个人在阅读原著,刚好跟曹雪芹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 我们都在找「阴柔的力量」,来看待所有今天的这些不快乐,恐怕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一直还在延用所谓的男性的、阳刚的,于是女人变成了男人,而现在的男人(身上有太多妈妈的影子)又变成传统的女人。

  都明白人生的苦难

  这部戏其实也是要通过编剧灵活的手法,才可以把女性的这些柔软的、多变的、灵巧的、悲哀的、受苦受难的各种各样的女性的面貌展示出来。这一点,黄咏诗是完全了解并且掌握得宜的。你可以说她这一次又有史湘云的一面,又有黛玉的一面,也有宝钗的一面,她结合了很多女性而不是说只是一个。从技术上面来讲,她非常明白每一段戏的要传达的信息,又懂得深入浅出,让大家都能够在得到讯息的同时、并拥有破解密码的乐趣。

  我心目中理想、也是我追求一起合作的编剧,第一就是要语言生动,然后情感丰富、想象力丰富,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同理心」。我觉得我很感恩,起码到现在为止,这几年所合作的张姐、立华和这一次的黄咏诗,这三个编剧都能够在戏里面打动我,让我被自己的作品感动,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人生的苦难。这些编剧都是我的老师,因为编剧就是帮我去找一本经来修行。

  不是女人、是女儿

  记者:

  为了这一回演出,还特别进行港台两地的演员甄选,可以谈谈这些新演员所带给你的惊喜?介绍一下她们,以及她们这一回在舞台上将呈现出来怎样的面貌?

  林奕华:

  做演员甄选的时候,让我很兴奋,在来甄选的演员身上让我看到了剧场的新生命、以及许多新的可能性。受限这一回演出的题材、未能如愿合作的演员,也都会是我之后想要再寻求合作的对象。

  毕竟《贾宝玉》需要的女演员都要能符合原著里的条件,都是让大家一看就对她有好奇心,或许是在美上面能够带来一种感受的「女儿」,她不是女人、是女儿,因为贾宝玉讲过「结了婚,她就变成鱼的眼珠子」。光是外形的条件,还不足够,我们找了十二个、每个都很不一样,起码有个性上很明显的分别,她有多美,老实说,有些美,观众坐远了也看不见,所以反而「个性美」才是重点、才是我们要用舞台来达到对观众有效果的美。

  内容紧扣形式而成「似曾相识」

  在十二个女孩中,每一个看着,你都会觉得她很鲜明。其次就是这十二位又需要变成一个整体,在几乎没有固定角色、20场戏里几乎每一场都由不同的演员在轮演各个角色 — 这也是这部戏的形式。就像一个人打完20圈麻将,回家别人问他「你今天是输还是赢」,他也说不上来,所以他就要求自己再回去再打一次。但是他发现重回刚才那个现场的条件,你会模到一样的牌、但是不见得你会记得,等于从头再打,所以每一场黛玉跟宝钗上来的时候,好像全都「似曾相识」。观众也会跟着、陪着贾宝玉的眼光,从各种各样的障里面去找回当初的这些人。

  这部戏,前十分钟已经把整个《红楼梦》演完了,紧接而来的才是个重点。所以这是一团刀马旦,在各自展现自身的武功同时,又得合作出团体的默契,以及对于分饰不同角色的能力。能够以全女班的姿态,来展现原著对于女性、对于生命、对于自由的提问,我想是水到渠成,无法再好的自然组合。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