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80后董洪松聊他的京剧人生 京剧也可以那么时尚

2012年02月06日09:39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陈文
晨报图片 制图 夏曾珍 

 董洪松 


  在上海,京剧面临困难却又萌发着生机。9年前来到上海发展的 80后京剧演员董洪松,深刻感受到上海这个城市对待京剧不一样的态度。“(这里的观众)能够接受新事物,愿意看到变化而不守旧。 ”

  对像董洪松这一代青年京剧演员来说,既要继承厚重的历史,面对传统艺术面临的难处,又在为未来做不断的改变,寻求那一缕曙光。

  出路窄,就业难

  生源如今越来越少

  董洪松结缘京剧算是误打误撞。10岁时,他一个小伙伴被妈妈领到武汉戏曲艺术馆学戏,回来后就拉着董洪松一块去。“当时我是个小胖子,小伙伴回来说,学京剧练功可以减肥,还能锻炼身体,我一想那就去呗。老师见我那么胖,直接就说,那就唱花脸吧。”就是这看似随意的一段故事,让董洪松走上了京剧花脸的道路,这其中也只有缘份两字才能解释。

  和那个年纪的小孩一样,董洪松一点都不了解什么是京剧,对京剧也说不上有多大兴趣,但自从学戏之后,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上瘾了”。普通人恐怕很难理解一个10岁的孩子怎么会对唱戏上瘾,然而董洪松说,这种感觉只有投入其中才能了解。“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可玩可闹的新玩意,可能生活中根本没有接触京剧的机会,但如果真的给他们机会,也能有这种‘上瘾’的感觉。”

  然而,和很多家长宁愿孩子去学钢琴、学舞蹈,却很少会有家长主动送孩子学京剧一样,业余学戏一年后,董洪松如愿考上了湖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但爷爷、父母不干了。“他们还有唱戏是下品的想法,希望我去念书。”董洪松说,到如今,这种观念依然存在。

  更重要的是,董洪松觉得自己那时是因为喜欢,才在家长反对下坚持下来,但和他当年相比,现在小孩对京剧更加陌生了,少了那份热爱之余,有的可能是家里条件不好才送来学戏,有的不知道干吗就来了。而就业的路也并不宽,毕业分配不了的只能改行,因此许多戏剧院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少,很多地方戏剧学校十多年才招一届学生,只是为补充当地剧团演员退休造成的缺口。想学戏的人少了,就业又有问题,这也是导致京剧演员这个行当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

  不热爱,怕吃苦

  现在的孩子难学戏

  练基本功,那是再辛苦不过的事情。“我记得我第一次扳腿,老师一边扳一边问:‘你爱吃什么呀?’我忍着眼泪喊:‘腰花……’”想起当年每天练早功的场面,董洪松自己既不忍回忆,又感谢那段时光——若不是那时练下特别扎实的基本功,也没有如今舞台上漂亮的身段。

  和旧年代梨园戏班一样,当时戏校里练功也会挨打,董洪松为此也挨了不少打,但如今娃娃学戏,那是肯定不能打了。董洪松感慨地说,一次回学校和原来教他的老师聊天,谈起现在的学生们,老师一个劲摇头:“没有一个有你们好。”而从他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说,学戏必须要严格,这是个苦行当,就算是以前那些先辈老先生,学戏时都是挨了不少打。“现在观念不一样了,不能搞这老一套,只能靠孩子自觉,但说实话,学戏靠自觉是没用的,结果老师就很失望。”在董洪松看来,现在孩子们的世界和他学戏时完全不同,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也就没了那种纯粹安静的学戏环境,再加上家长大多宠爱,要让孩子自觉来吃这些苦真是太难了,更难让他们从辛苦中体会到京剧之美。这也足以解释为何好的京剧人才往往千百人中才能出一个。“热爱”这个词看似虚幻,却是董洪松认为的学戏关键。记者了解到,董洪松虽是80后人,但和大多年轻人不同的是,他的生活被京剧占满。他回家是听戏,车里放的碟是京剧,和朋友出去唱卡拉OK,不会流行歌曲,也是唱戏给他们听,甚至连谈恋爱时,都是唱戏给女友听。他有时髦的电子产品,里面几乎都是下载的京剧唱段,车上飞机上都在琢磨京剧的玄妙。这种对京剧纯粹的热爱,恐怕是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都无法拥有的宝贵财富。

  敢创新,要传承

  新编京剧拉回年轻人

  然而,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后继乏人,并不能总是抱怨这些“外部原因”。董洪松和记者讲了一个道理:“艺术不能不进步,但如今京剧艺术的许多方面,依然在‘吃老本’,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审美标准上。这如何能让年轻人走进这门看似老朽的传统艺术中来?”

  京剧创新是董洪松所在的上海京剧院一直在实验和实践的课题。去年底,从西方知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跨文化新编京剧《情殇钟楼》在武汉第六届京剧艺术节上亮相,董洪松扮演男一号——人们熟悉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西方的经典题材加上东方京剧的神韵,让这出戏给人耳目一新的快感。

  尤其让董洪松觉得意义重大的是,这出戏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他告诉记者,这出戏在武汉大学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毫无疑问,因为算学分,很多学生开始都是“被逼”来听戏的。但演完后,底下的大学生的掌声如同“炸开了”一般,“没有白坐两小时,好感动,和传统上的京剧好不一样。”类似的信息也在微博上被拼命转发。

  这出戏让董洪松明白,对80后、90后来说,京剧并非没有魅力,而是需要通过创新来迎合如今年轻人的审美情趣。而《情殇钟楼》的故事是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他们能看懂。包括他去年底被邀请跟来沪演出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外国版卡西莫多交流,尽管语言不通,艺术形式不同,但那些西方演员看到他的扮相和唱段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很震撼人心的卡西莫多版本。“过去,京剧是一个自我创新能力很强的剧种,比如大师程砚秋在德国留学时,就曾不断试验将西方音乐和京剧相融合,像这样的大师在那个年代都有试验创新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京剧人要被条条框框框住,任由这个剧种走向博物馆?”董洪松深知,打破传统这条道路会招来骂声,但只有如此,才能让京剧吸引新的观众,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时尚,树偶像

  京剧也能Fashion

  在众多京剧人的努力下,戏曲正回归到一部分年轻人中来。从2007年起至今已近5个年头的“Followme京昆跟我学”时尚课堂,是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推广普及京昆艺术的项目,而董洪松作为老师中的一员,也感受到了京剧在都市白领中被激发出的勃勃生机。

  “5年了,这个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我们都会搞结业毕业汇报,设计成时尚大典的样式,学生穿着戏袍走红毯,特别时尚。京剧为什么就不能时尚呢?”董洪松说。

  让众多白领欣赏京剧之魅的同时,另一方面,这个以公益为主的时尚课堂让京剧演员们也收获不浅。“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粉丝,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年轻观众既能体会到你在舞台上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你在生活中的魅力,然后传播给他周围的人,把京剧热带动。”董洪松说,和任何流行艺术形式一样,京剧也该打造偶像,通过偶像的榜样和力量,将这个传统艺术传播开来。

  “时尚”、“偶像”,对京剧来说,这样的词汇似乎有点陌生,但其实并非如此。曾经鼎盛的京剧不就是当时的时尚,而当时的名角不也等于如今的偶像?京剧需要传承,很多时候,真是只是变个思路而已。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