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 2011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新闻速递

专访话剧《在大门外》主创:直面灵魂的戏剧

2011年12月08日09:40
来源:搜狐娱乐
《在大门外》剧照 图/Armin Smailovic
《在大门外》剧照 图/Armin Smailovic


  搜狐娱乐讯 12月1日至2日,慕尼黑室内剧院的舞台剧《毒》在首都剧场上演,不仅圈内大腕悉数到场,观众们也在网络上给予该戏热情的回应。本周,质朴而深沉的德国戏剧继续击中了我们的心,这一次是由汉堡塔利亚剧院带来的《在大门外》。

  《在大门外》的导演卢克·帕西瓦尔是个熟面孔,去年此时他也曾来到北京,同样是参加“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卢克执导的德版《哈姆雷特》在上届邀请展上大放异彩,两版《哈姆雷特》的PK让林兆华版都略显失色。

  此次演出的《在大门外》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创作于1947年的广播剧,被称为德国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在德几乎家喻户晓,更入选了中小学课本。然而就在首演后不久,博尔歇特便因战争中的旧伤复发而辞世。

  故事讲述了二战结束后,士兵贝克曼返回故乡汉堡,这个曾经的“家”如今却物是人非。他渴望开始新的生活,却摆脱不掉关于战争的恐怖记忆。回到家,妻子的床榻躺着她的情人,贝克曼被迫流离失所,终因难逃梦魇的折磨而堕入无边黑暗的深渊。舞台上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扭曲的意象,两位主要演员,一位是士兵贝克曼的扮演者菲利克斯•克诺普,同时负责演唱;另一位演员芭芭拉·尼斯则一人饰演了妻子、剧场经理、上帝等多个角色。同样是极尽简约的舞台风格,《在大门外》无疑比《毒》更凝重也更绝望。支离破碎的台词如同呓语,死亡金属风格的音乐令人不寒而栗,大段长时间的沉默、空白,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细语,滞涩钝重的剧情推动,一切都昭示出这是一部带有强烈表现主义色彩的德国戏剧。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剧场也仿佛陷入一片死寂。对观众而言,这个不寻常的夜晚令他们见识戏剧真正的力量所在,不是眼花缭乱的舞台技术,而是直面灵魂的勇气。

  12月7日下午,我见到了《在大门外》的主创一行,导演卢克•帕西瓦尔,剧院总监约辛姆•卢克斯,以及男主角菲利克斯•克诺普。直至截稿时,该戏两场演出虽已全部结束,但网络上观众的讨论却仍在继续。

  导演卢克•帕西瓦尔:我相信戏剧的力量

  搜狐戏剧:您如何理解剧名中“门”的含义?

  卢克•帕西瓦尔:“门”象征主人公被排斥在社会的大门之外。个人被排斥在整体之外,这个主题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戏也出现过,比如《李尔王》。这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恐惧,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每个人都会渴望融入其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总体和平的时期,但局部仍有很多战争,比如阿富汗战争,经历过的人总是生活在伤痛之中。这促使我们想重排这部戏。

  搜狐戏剧:此次执导《在大门外》,与原剧本相比您做了怎样的改编?

  卢克·帕西瓦尔:这部戏的作者博尔歇特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后返回汉堡,戏在汉堡首演大获成功,但总的来说是个很少被上演的剧本。这次改编与原剧差别很大,首先原剧的角色更多,我做了很多精减,让主角贝克曼的妻子、剧团经理等角色都由一位演员饰演,这样将戏集中在主角内心的独白。其次是场景也做了重新编排,让整部戏更加诗意。

  搜狐戏剧:这样一个旧剧本几十年后的异国上演依然可以触动观众,从而引发思考。您以往也有过很多改编名剧的经验,如何找到剧本与当下现实的连接点?

  卢克•帕西瓦尔:首先,改编剧本要去寻求新的讲述方式,其实所有的戏剧文学都在处理相同的主题,但不同时代要有不同的形式,这与剧场建筑也有关系,比如有的戏在教堂演出,有的则在街头表演,戏剧要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其次是解读戏剧的文本,比如改编莎剧,我加入很多外在的表现形式,对文本的结构也赋予新的解读,让观众对旧的文本产生新的理解。再有就是与演员的合作,戏剧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作为导演要去发掘演员自身的特质,和演员一起一遍遍背台词,让演员获得凌驾于剧本之上表演的权力。我曾做过八年的专业体育训练,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我将体育训练的技巧引入表演训练,比如瑜伽和羽毛球,我和演员一起做游戏,让他们回复到孩子般纯净的心态来演戏。

  搜狐戏剧:您希望这部戏引发观众怎样的思考?

  卢克•帕西瓦尔:我们的媒体通常只会美化社会,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无以言说的议题,透过戏剧可以得到展现。戏剧提供一个场所,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或许戏剧无法改变世界,但至少它让观众回忆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面对的现实。我相信戏剧的力量,通过戏剧能找到一种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搜狐戏剧:在欧洲戏剧版图中,德国戏剧有怎样的地位?

  卢克•帕西瓦尔:德国戏剧发展有种特别的态势,在欧洲戏剧中地位也高。英国和法国是严格遵循旧的戏剧演出传统,而且相对而言英法剧院的商业演出压力较大。我还在比利时的时候,也常乘车去德国看戏。德国戏剧给艺术家更大的空间,这与德国历史有关,剧场是德国人内省的场所。英法都觉得自己的戏剧天下第一,但你看他们的剧院都是本国人在工作,因为他们有工会保护,而德国的剧院却有很多外国人,近年来,歌德学院等机构也大力扶持戏剧,推动文化交流的力度很大。尤其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的感受更深。德国戏剧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固定的剧院和工作人员,像塔利亚剧院一共养了375个人,好多国家的剧团没有自己的精神,也没能培养起长期的观众,我们这样无疑更利于戏剧的长期发展。同时,德国的知识分子也是誓死捍卫戏剧的,我在比利时有段时间,国家减少了对剧院的补助,但是国内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反应。在德国这是不可想象的,所有有影响力的人都会站出来抗议。

  剧院总监约辛姆•卢克斯:戏剧在德国有着广泛的基础

  搜狐戏剧:为何选择此时将这部作品再度搬上舞台?

  约辛姆•卢克斯:这部戏在五六十年代上演的很多,七八十年代不怎么演了,风格上是一部典型的德国戏剧,它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在战争中犯下罪行的普通人,同时他们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战争结束后他们返回故乡,突然发现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这部戏讲了战争对德国人自己产生的影响。

  搜狐戏剧:演出结束后有演后谈环节,很多观众都留下来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在德国也很多吗?

  约辛姆•卢克斯:我们也经常做,这很受欢迎,另一种方式是在演出前半小时给观众做介绍。这种入门介绍对观众来说很重要,观众下了班走进剧院,心理上也没有做好准备,我们希望这样能搭建起戏剧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搜狐戏剧:德国许多剧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塔利亚剧院总体的风格特点是什么?目前运营如何?

  约辛姆•卢克斯:在德国30-50岁的人不太看戏,戏剧的观众还是大学生较多。作为一个国家级剧院,我们总是希望吸引更多人来看戏,因而剧院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很难形式主义的去界定出具体是哪一种风格。每一个演出季会有相应的主题,在接下来的演出季我们的中心主题是“变迁中的社会”。

  而就城市文化特点来说,汉堡也有很多商业演出,但一个城市的文化终究应由非商业化的艺术形式来决定。塔利亚剧院是一个国家级剧院,每年有75%的经费来自国家,25%由剧院承担。我们今天参观了中央歌剧院,他们和我们正相反,是25%来自国家,75%自行承担,我们还了解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票价,即便德国人来说,也是非常昂贵的。在德国,每个居民人数超过3万的城市都会有国家级的剧院,所以几乎在任何城市都能很便宜的看到戏剧演出,戏剧在德国有着广泛的基础。

  男主角菲利克斯·克诺普:希望观众通过音乐理解表演

  搜狐戏剧:作为主演,您在演出这部戏前做了什么准备吗?

  菲利克斯·克诺普:我曾接触到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军人,他有50岁,不仅参加过阿富汗战争,还曾去过科索沃、索马里,他是一个军队的指挥官。我们一起散步,聊天中他的讲述完全不带任何情感,但我听完后却跑到旁边大哭,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这种震动一直保留了下来,而通过对我的讲述,那位军人的情绪也得到了一种释放。所以在这部戏中,我只是一个媒介,而不是传统意义的演员,我在替这些人发声。戏里的音乐也像是宗教中的驱魔音乐,通过这种音乐,让创伤得到治愈。

  搜狐戏剧:除了是演员,您也是乐队的主唱,您的乐队总和剧团一起演出吗?

  菲利克斯:不,我们乐队与剧团的合作是从这部戏开始的,导演就是看了我们乐队演出才决定与我们合作,希望这样的合作以后可以更多。音乐是无国界的,我希望观众通过音乐,不看字幕就可以理解表演。(撰文/陈乱乱 翻译/张晏)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