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 新闻速递

新京报:狂欢之余也要沉思 我们去音乐节听什么

来源:新京报 作者:小艾
2011年10月13日09:13

  北京国际音乐节本月开幕,爱乐者照例迎来狂欢,加上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的到来,中国“三高”的强势出击,古典音乐的景色一片美好。不过狂欢之余,人们也有沉思。

  10月21日,中国“三高”戴玉强、魏松、莫华伦即将放歌人民大会堂,从而开启全球巡演之旅,而正在举行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来自韩国的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的三场演出,特别是几天前在王府井大教堂的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更是让观众们沉醉不已。不知不觉之间,以明星歌唱家为代表,以高密度的演出为标志,歌剧,这一最典型的西方高雅艺术,似乎在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春天。像普契尼的经典歌剧《图兰朵》、《托斯卡》、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等等,都已经有了中国版本,《赵氏孤儿》、《白毛女》等中国题材的歌剧更是在国际上也有了良好的口碑,至于国家大剧院一年几十场的歌剧演出,那已经不足以用惊叹来形容了。

  人们当然很容易发出疑问,都是些什么人在看歌剧啊,大家都能欣赏歌剧吗,他们不会看得打瞌睡吗?毕竟,在音乐节的发布会上听曹秀美一展歌喉唱几句,那是美的享受,但正襟危坐看完一整部歌剧,对观众的文化背景要求,可就太高了,而一旦缺少这样的文化背景,艺术享受变成精神折磨,似乎也说不定。

  疑问当然有道理,事实上,不仅仅是歌剧,当下古典音乐的繁荣市场背后,观众与作品的脱节依然还是个大问题。比如上个月国家大剧院连续推出的4场独奏音乐会,无论是塞尔金的钢琴独奏还是马绍尔的管风琴独奏,在艺术表现上都可圈可点,但一说起观众的表现,人们则不免摇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不说了,从半场就开始陆续退场的人流,更是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愿意保持。为什么?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热爱听音乐会的那个群体,至于那些爱乐者,他们已经被一年来持续不断的精彩演出喂饱了。

  对,幸福和兴奋,这是爱乐者在这个音乐节期间发出的最真挚心声。夏尔·迪图瓦、里卡尔多·穆蒂、克里斯多夫·艾森巴赫、伊扎克·帕尔曼、安妮·索菲·冯·奥特、曹秀美……如此豪华的演出阵容,如此高密度的演出,已经让爱乐者应接不暇,相对而言,那些缺少大明星坐镇的演出,铁杆爱乐者大概已经有点顾不上了。不过我们理解一个城市对古典音乐、对歌剧的欣赏水平,或许那些平时顾不上的演出,才能透露出更多的别样信息吧。

  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了,高密度高水平的演出,足以令世界称羡,而更令人羡慕的,还有这里的繁荣市场和狂热观众。这当然是十多年持续不断文化培育的结果,不过回过头想,仅有名家和明星,其实是不够的,在拜罗伊特,人们不仅仅在音乐节期间为音乐狂欢,在那里,音乐更能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大概是音乐本身的更完美状态,也是一个音乐节取得真正世界影响的基础吧?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