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评:当重口味只存于刺激,抛去“重”,是否还有口味?
阿尔托的这部戏,是戏剧史上著名的残酷戏剧试验品之一。讲述一个残忍贪婪恶毒的伯爵,他杀害亲生儿子,强暴亲生女儿,最终激起公愤遭到制裁。这戏在世界范围内很少被演出,这次的青戏节是国内首次公演。暂且抛开别的不谈,单说选材,但凡是国内戏剧,往往喜欢强调首次或是第一,以此来博得眼球。
有不少人,看完此剧后大呼过瘾,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戏剧并不一味的是感官刺激,那与美食家品尝便无多大区别。戏剧除了展现之外,更多的是依附的观念,牵强附会了不好,言过其实了也不好。《暴虐伯爵》的现场可谓是淋漓尽致,拳拳见肉刀刀见血,演员一个个用尽卖力之能事。但总觉得欠点意思。
好比看老外唱京剧,再字正腔圆也不是那个味。又好比看国人玩重型金属,不知是人弹琴还是琴弹人,总觉得不伦不类。《暴虐伯爵》也是这意思,演员们多半没太明白剧本,流于表面,《暴虐伯爵》的原剧本带有极其强烈的基督教色彩,主人公也是一个彻底的“反基督”人物。这其实是阿尔托在借戏剧之名对所谓的神权和权威的一种质疑和挑衅。但是创作者对剧本有了很大的改动,从主旨上改变了原有的精神,而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水词,对此,创作者反复强调不传递任何宗教观念,其实这是很可悲的,因为对于西方而言,所谓的耶稣基督并不是我们平日里认为的耶稣基督,这是很微妙的两种关系。需要细细体会。
马尔克斯在《家长的没落》中总结道:家长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独裁者,是因为“在年轻时就意识到自己丧失了爱的能力,只好求助于暴力和强权”。阿尔托在《暴虐伯爵》中也告诉我们:对所爱的人和事物丧失了信心,觉得世界一片黑暗的人,就会成为暴君。原作是在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手段的展现。
这次的《暴虐伯爵》流于表面,难以震撼人心。其根本原因首先是表演差劲,因为好的表演一定是“高度控制”,绝不是肆无忌惮的酣畅淋漓。再一个便是创作者的文学素养问题,因为对于剧本的理解,仅仅认字,或是有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一台好看的戏剧,往往开头的时候靠的是技术手段,慢慢到了中间部分,就需要文学功力了,最后结尾则需要哲学思想。戏剧没有了文学和哲学的支撑,就犹如摇滚失去了诗歌,基本上就摇不动滚不起了。
现在似乎流行重口味这一说法,其实这是浮躁的表现。还需要什么来刺激啊?麻木不仁是代价。话剧《暴虐伯爵》讲述了一个真理: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罪恶是爱缺失的结果。罪的本质是虚无,是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爱是一切的目的和结局。由此可见,所谓的“残酷”其实一点也不残酷,残酷只是幌子,这就像道德这个词儿一样,本身就不道德。
表演的痕迹一旦重起来,就像四川的火锅,满嘴是辣,却没了口味。把白开水喝出味道的人,是有口福的人。一味地喝烈酒,结果不仅不酣畅,更容易烧坏嗓子眼。
《暴虐伯爵》烧坏了嗓子眼,不过万幸的是,还好不是阿尔托的嗓子眼。
特约评论员:李亦燃(戏剧拉灯) 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