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红河谷》剧照 |
歌剧《土楼》剧照 |
今夏以来,原创歌剧紧锣密鼓,进入演出旺季。6月下旬,雷蕾作曲的历史题材歌剧《赵氏孤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6月底,总政歌剧团推出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谍战题材歌剧《永不消失的电波》。8月24日,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孟卫东作曲的西藏题材歌剧《红河谷》;8月下旬,山东歌剧舞剧院推出莫凡作曲的歌剧《赵氏孤儿》,同时,福建歌剧舞剧院推出莫凡作曲的客家题材歌剧《土楼》。9月中旬,浙江金永玲歌剧院将推出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秋瑾》,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据悉,文化部还将于11月在福建举办“中国歌剧节”,相信届时会有一批歌剧新作与观众见面。
上述提到的这些歌剧的作曲家都有一定知名度,“触歌”创作有先有后。然而,相同作曲家两部歌剧相继出台、不同作曲家相同题材歌剧紧随出台,这在歌剧舞台着实罕见。一部歌剧创作时间很长,近期新剧目出台接二连三,可见国内歌剧院团原创歌剧制作实力正日益增长,不可小视。仅国家大剧院一个演出单位,两年来推出原创歌剧就有《西施》《乡村女教师》《赵氏孤儿》3部,且制作质量、演唱水平、演奏水平、舞美水平有目共睹。
这些歌剧的推出,突破了单位、地区的人才限制,让优秀的音乐创作人员全国流动。一批北京作曲家与地方院团、公司合作,投入新剧目创作。唐建平、王宁、郝维亚、雷蕾、孟卫东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作曲家进入歌剧创作队伍,与刘振球、徐占海、王世光、骆季超、王祖皆、张卓娅、莫凡等已有音乐戏剧作品的作曲家一起,积极介入国内歌剧音乐创作,大大增强了国内歌剧的创作实力。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歌唱家进入原创歌剧的表演队伍。《赵氏孤儿》以袁晨野、田浩江、梁宁为主演;《红河谷》以殷秀梅、魏松、于爽、金郑健等为主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戴玉强、吴静、汤瑞丽等为主演。演员队伍实力雄厚、经验丰富。加上《赵氏孤儿》吕嘉、《红河谷》姜金一等指挥老手坐镇排练演出,原创歌剧的表演实力可以说今非昔比。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剧创制实力有所提高,然而新作不断出台的结果并非只有捷报,戏剧音乐创作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歌剧生产数量增加、精品缺乏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时期以来歌剧创作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在近期新创歌剧中并未很好解决。这些新创歌剧各有其艺术成就,各有其存在问题。仅就音乐创作而言,不同剧目具体问题各不相同,也有一些共同问题。
以歌剧《红河谷》为例,该剧人物、故事与电影基本相同。歌剧改动的情节是丹珠成全了格桑与雪儿的爱情,展现出藏族少女人性的善良,其形象更加高大完美。音乐创作结构严谨、写作精细,民族风格把握准确,词曲关系处理十分妥帖。歌剧声乐、器乐写作都有较高质量。重唱合唱基本主调织体,声部写作干净利落。演唱、演奏也干净利落。结尾丹珠咏叹一曲,升华为雪山女神。这部歌剧引人入胜的唱段,有英国人送打火机的重唱《火》,颂扬人类智慧与文明,词曲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丹珠与格桑的爱情对白二重唱活泼动人;青年军官琼斯表白对丹珠的爱情的一曲咏叹情感真挚,十分动听;丹珠说服自己,成全格桑爱情的大咏叹也优美感人。这些创作成功的唱段形象鲜明、入情入戏、好看好听,为这部歌剧带来生气与活力。
笔者认为,这部歌剧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音乐戏剧节奏的拖沓。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加快戏剧节奏。音乐表演在许多地方可以提高速度,让音乐进行更有动力,乐段、场景连接更为紧凑有机。结尾丹珠高歌一曲壮烈牺牲,合唱收场就好。随后丹珠返场再来一段大咏叹,显得有些多余。如果用作曲家王祖皆强调精品歌剧应该“打造精彩场面、打造精彩唱段”来要求,这部作品的“精彩场面”、“精彩唱段”还不够多;用大众歌剧“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个性化”来要求作品,这部歌剧音乐创作整体略显个性不足。
其实,大众歌剧旋律写作个性不足已成为众多新歌剧音乐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这里所讲的大众歌剧的音乐个性,是指每部歌剧音乐特有的戏剧形象,以此区别其他歌剧。比如《白毛女》喜儿的《北风吹》、杨白劳的《漫天风雪一片白》等脍炙人口的旋律,就是形象鲜明的歌剧音乐。一流歌剧的旋律写作不仅是依词填曲、对付戏剧,不仅仅是旋律顺口、流畅而已。大众歌剧的音乐必须打造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创造过耳不忘的音乐旋律。优秀戏剧音乐必须拥抱戏剧且穿透戏剧,获得独立存在的艺术生命力。而拥有形象鲜明的歌剧旋律,正是歌剧经典区别于平庸作品,从而鹤立鸡群的主要标志。
打造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建构个性鲜明的人物音乐形象,是新时期以来多数歌剧作品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与《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十七年”时期歌剧经典相比较,当今音乐戏剧旋律写作的大众化、民族化与个性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生动鲜明音乐形象塑造无力、旋律缺乏感染力,歌声为戏剧插上翅膀的功能减弱乃至消失,成为新歌剧普遍病症。新作一部接一部出台,但鲜有过耳不忘的旋律。人们感叹马可、刘炽等一代旋律大师去世太早。言外之意,是感叹当今作曲家写不出大众喜闻乐听且富有鲜明音乐个性的旋律。
音乐创作更大的问题是一些歌剧不但旋律平庸且许多唱段甚至拗口难听。在此,歌剧词曲关系处理不当、严重忽略汉语唱词声韵规律,是当今原创歌剧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声乐旋律写作违背汉语四声特点,宣叙调写作不顾剧词自然语调,旋律生硬拼贴歌词,倒字顶板,不顺口、不顺耳的旋律不断涌现已成为一些音乐戏剧作曲家的结症。在他们的歌剧中,一些唱段令汉语听众感到可笑,这大大降低了歌剧音乐的审美魅力。可以说是糟蹋了剧本、得罪了听众,也糟蹋了自己。说得严重一点,是汉语大众歌剧作曲家唱腔写作的“自杀行为”。
如果我们谦虚一点,听一听任何戏曲的唱腔写作,有“簧腔顶板”吗?听一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这些新歌剧经典,有随意倒字、旋律不顺口、不顺耳的现象吗?其实多数音乐家懂得这个道理。一些作曲家是不愿改,一些作曲家是难改,一些作曲家是不以为然。在此,需要表扬的是《红河谷》与《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两部近期上演的歌剧,两者在音乐创作中都较好地尊重了汉语依字行腔的语言规律。
以上所谈涉及当今汉语歌剧音乐创作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其一牵涉歌剧写作的音乐个性问题;其二涉及汉语歌剧音乐写作的语音规律。前者是任何语言的歌剧都应该尊重的创作原则,后者是汉语歌剧作曲家应该尊重的一条创作规律。否则,曲不顺耳、唱不顺口、旋律平庸,这样的大众歌剧产出再多,也是传唱不开、流传不下来的短命作品。
以上大众歌剧音乐创作两个问题的讨论,同样适用于作为大众戏剧的国产音乐剧。至于现代派风格的小众歌剧,音乐个性的追求和语音规律的遵守同样值得重视。否则,戏剧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将无从谈起。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