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评集锦 > 剧评集锦

2011青戏节:《JJ的噪音》库尔伯格芭团新动向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慕羽
2011年09月13日17:32

  2011年9月5日至25日期间,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闪耀登场了。细心的观众或许发现了“青戏节”的官方英文译名为“Beijing Fringe Festival”(边缘艺术),这个为青年人搭建的平台特别强调了让青年人挥洒创意的现代艺术,国际性也更强,是真正表达现代艺术对话诉求的国际平台,对丰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下的亚文化(个性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本年度这个由戏剧界人士搭建的“青戏节”的舞蹈单元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代表演艺术越来越多“跨界”和“无界”的尝试为剧场空间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解读。秋高气爽的北京充满着多元艺术的气息,而且这两天我和瑞典还挺有缘,刚看了“青戏节”邀请的库尔伯格芭蕾舞团的先锋舞作《JJ的噪音》(JJ's voice);又与根据瑞典ABBA乐队经典曲目改编的“点唱机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相遇,不同的文化感受,却让人对瑞典这个北欧国家在文化艺术上的世界性影响力充满敬意!库尔伯格芭蕾舞团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了,对我而言,则是第一次亲临小剧场观看他们的作品。1967年创建的库尔伯格芭蕾舞团同沃尔沃汽车、ABBA乐队一起,并称为瑞典的国粹。当晚,瑞典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也到场了,可见对该舞团的重视程度。

  变?不变?

  对于一个西方舞团而言,灵魂人物往往是艺术总监(artistic director)。艺术总监应是既充满智慧,又富有能力,既了解舞团的传统,又能够创新的人。通常意义上,艺术总监要处理团内有关专业创作、专业教学、募集经费、演员招考的事务,所以一般都会聘用常驻编导或委约编导。不过,库尔伯格舞团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由某一位艺术总监主宰着舞团的所有创作。多年前,我曾通过前艺术总监曼兹•艾克(Mats Ek)的作品与该团初相识,一批以古典芭蕾舞剧为解构原型的剧目推出使他被誉为“北欧编导之神”,也奠定了艾克在国际舞蹈领域的大师地位。其实,艾克就是创始人布里吉特•库尔伯格(Brigit Cullberg)的儿子,他继承了母亲善于把文学和戏剧与舞蹈完美结合的特点,继续使母亲所创设的舞团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3年艾克卸任之后,几位继任者仍使舞团沿袭着艾克的个人风格,直到2003年另一位享受国际知名度的瑞典编舞家约翰•英格(Johan Inger)的加盟,他在舞团的5年间第一次改变了库尔伯格芭团的整体艺术方向。2010年,安娜•格里普(Anna Grip)被任命为新任艺术总监,她既负责艺术管理,也监管艺术创作。实际上从2009年左右,库尔伯格就启动了外聘多位委约编导的方案,加大了向多元化风格迈进的力度。而《JJ的噪音》就是一位来自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编导09年为卡尔伯格芭蕾舞团所创作的。不过,库尔伯格虽经几代艺术总监的轮换,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坚守,即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作品,讽刺社会、文化、种族与性别议题,舞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

  芭蕾舞团?当代芭蕾?现代舞?

  当代国际舞蹈家在想什么呢?答案并不只有一个,包括了“什么是舞”、“怎么舞?”、“为什么舞?”、“还能怎样舞?怎样动?”等。有观众问,这个库尔伯格芭蕾舞团怎么跳的是现代舞呢?其实在20世纪的舞蹈史上,现代舞和芭蕾只有一度短暂水火不相容,早在30年代就有舞蹈家把古典芭蕾的技术和表现主义的舞蹈方式结合了起来。其后许多卓越的现代舞家都在芭蕾和现代舞之间寻求一条相互融合的道路,现代舞家为芭蕾舞团进行创作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当然,舞蹈的言说方式必须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宜时才能有效。日本人的“舞踏”艺术就是日本人开始正视自己身形矮小,让不美的、甚至“死亡的”身体展现出真实性。库尔伯格芭团近几十年都是全球最出色的当代芭蕾舞团之一。几任艺术总监也引领着当代芭蕾的发展路径。实际上,当代芭蕾亦可看做现代舞的流派之一,它在形式上介乎现代舞和芭蕾之间,创新了芭蕾语汇,在观念上却是前卫创新、带有后现代意味。近几年,库尔伯格芭蕾舞团的风格多元化以来,甚至将“当代芭蕾”的烙印也打破了,《JJ的噪音》消除了生活与舞蹈的距离,生活化动作的运用,显示了后现代破碎、解构的特质,同时也反映了当代舞者放松的心态与人格。我越来越发现,当代艺术尽管在表现手段上有一定的共性可循,但是,在其思想基础和表现方法以及舞蹈语言构成和言说方面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相对的权威也打破了,因此最好不从流派和群体加以归纳和概括。

  动作肢体?语言符号?

  “JJ”是Janis Joplin的缩写。这个作品的诞生是受音乐的启发,舞者的身体是JJ充满动势的声音的外化。JJ是摇滚乐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歌手之一!她毫不保留的将短暂生命的青春能量,在短短四年的演唱生涯里,以仅有的一张专辑震撼爆发。平庸长相的JJ放浪形骇,在即兴而狂野的歌声中将愤怒与哀伤揉在了一起。JJ每首歌常令听众痛彻心扉。JJ这个符号化的女人是迷幻摇滚和60年代大众文化的象征人物,在舞台上,她也成为了台上舞者们的精神导引。从观众进场时刻,演员们的表演就开始了,他们背对着观众,或站立,或侧卧,缓慢移动着身体,手机声、私语声、咳嗽声丝毫没有打扰他们。随着灯光渐暗,现场安静下来。舞者们没有“EK式”极具辨识度的动作,而是在地板上躺着,或是慢慢挪着,或是歇斯底里地拉扯着……身着帽衫的舞者们隐匿了面容甚至性别,他们代表了叛逆的年轻人群体,或许他们的名字都不重要了,或许你都可以称他们为JJ,他们生活在都市的阴影下,仿佛像一个个被装在“套子”里的人。“帽子”、“盒子”、“牌子”是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几个道具。木质的多层盒子,几经组合,可以产生多种意境空间,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座楼梯,还可以就是一个纯粹的盒子,散落在这个空间。当舞者们在这个变化的空间纠结于或摆弄于头上、身上、手上的帽衫时,当舞者们试图扔掉帽衫——活在阴影下的“套子”时,当JJ的迷狂摇滚与寂静的空间形成对比时,在小剧场这个空间,多种感觉都被放大了。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作品中所出现的英文字牌。最早出现的英文字牌是“倾听”,过了一会又增加了一块“内心”,有些英文词本身就是一语双关,这些当代文化中的关键词汇,比如“手”、“隔膜”、“隐晦”、“语言”、“崩溃”、“多种情绪”、“抓住”、“奇异”……纷纷出现,在不断重组和解构中,这些字符反而为整部作品增加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在当代年轻的肢体中,伴随着JJ的歌声,仿佛让我看到了JJ的浮现,无惧的年轻灵魂依然承载着希望,这似乎就是迷狂摇滚留给时代的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聆听JJ绝望的嘶吼,重新诠释JJ的精神,确实能给我们一些省思!我们当然不要选择短促而彻底毁灭的生活方式,但青年人渴望人心向善的精神从未泯灭。

  特约评论员:慕羽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