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
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演出的《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以悲怆的剧情、精湛的斯坦尼式表演、灵活的“方盒”布景、简约的灯光,征服了北京观众,两个小时的演出,使观众持续在一种饱满、探究的情绪状态,“第四堵墙”融于无形之中,观众已然进入卫国战争中俄罗斯穷困山村,与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一起,感受命运的拨弄。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选取了战争题材作品中少见的“逃兵”题材,没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女兵们相继牺牲的悲壮感,也没有《雁南飞》中人们对逝去英雄的缅怀,《活》剧男主人公安德烈不仅仅是战场的逃兵,也是家庭的逃兵。安德烈从战地医院逃跑回自己的老家,得到妻子纳斯焦娜的暗暗接济。纳斯焦娜怀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她为了保护安德烈,谎称自己偷人,然而,众人渐渐将怀疑的焦点放在了安德烈身上。深夜,纳斯焦娜划着船,她在小屋外呼唤丈夫的名字,丈夫却无踪影,于是,这个弱女子便任由河水吞没自己……
《活》剧无疑是一出小人物的悲剧,安德烈也好,纳斯焦娜也好,他们都是世俗中平凡之躯,并没有成为英雄的慧根。安德烈贪生怕死,所以当了逃兵,而面对妻子的怀孕,他再一次做了“逃兵”,不能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纳斯焦娜,不论从穿着还是相貌,都极尽普通,可这不影响她作为女人对爱情、对夫妻生活的渴望,丈夫出征的日子里,她伺候公婆,任劳任怨,经常遭受误解,也无怨言,有些类似我们元末南戏《琵琶记》里的“赵五娘”,这也是“纳斯焦娜”这个人物形象特别能唤醒中国观众悲悯之情的缘由之一。
《活》剧中,最富有感染力的场面,一是纳斯焦娜看到别人的丈夫从战场荣归,夫妻团圆,她背过身去,凄凉的歌声响起,当她在幻觉中试图微微靠一下那个男人(由扮演安德烈的演员所饰演)的身躯时,那个男人离去了……扮演“纳斯焦娜”的达利亚展示了极好的形体能力,她真正达到了“背影都能演戏”的境界,只是一个背影,却凸显出人物内心的苦楚;二是公公婆婆相互依偎,互诉恩爱,歌声再次响起,一侧的纳斯焦娜黯然神伤,这场戏,一束强光打在公婆身上,一束弱光打在纳斯焦娜身上,前后明暗对比,加强了舞台画面的立体纵深感,烘托人物心理,令观众更为心碎,更为同情她的不幸。世上没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男人是英雄,没有哪个女人不向往夫唱妇随,而这两样,对于纳斯焦娜,竟然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梦。
纳斯焦娜的死,把全剧推向高潮。婆婆对她的恶言恶语,让人想到俄罗斯剧作家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婆媳关系”。从《活》剧人物装扮来看,剧中人应该是生活的一个比较封闭的小村落,有着来自传统宗教文化对人性的压制,所以,纳斯焦娜在丈夫失踪后,她看不到人生的出路,故而不得不像《大雷雨》里的卡捷琳娜一样自杀。她的死,导演处理得惊心动魄,升降台的提升象征着潮水高涨,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波澜,不断往上,直至达到制高点,纳斯焦娜消失在黑色的幕布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吞噬了,座中之人,无不悲悯。
我原来以为纳斯焦娜会像美国小说《红字》里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那样坚决不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勇敢地生出孩子,带着众人鄙夷的眼光,坚强地生活下去,没有想到,纳斯焦娜毅然“一尸两命”地诀别人间,也许,这就是美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不一样吧。换作中国人,纳斯焦娜断然是不能死的,必定有救她母子的人,必定她能与丈夫重逢,这就是有“大团圆”情结的中国人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