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好莱坞频道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 最全最新资讯 在线观看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新闻

《哈利-波特》:梦醒了,魔法仍在继续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董啸
2011年08月04日16:32

  “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难过。”这通话是费孝通《生育制度》中对于儿童生活状态的描述,我相信每个有过童年的人都能体会那种在呵斥和训诫中度日如年的时光。这个世界是成人的,而非儿童的。成人世界从来就不是儿童乐园:孩子们碰到的不是一个为了他们方便的乐园,而是为了成人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孩子逐渐屈从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的过程。成人世界所需要的生存方式、社交技巧、沟通能力都不是儿童的本真,整个文明都是强加给儿童,需要他们后天习得强制接受的。对儿童来说,活在这个长老统治的世界中,意味着每一个年长的人都可以向自己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对于一个失去父母,在姨妈家里的碗橱里度过童年的11岁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幻想拯救童年

  幸好儿童可以幻想,他们用幻想拯救了自己。所以没有中学上的哈利-波特会看到漫天飞舞的猫头鹰,送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那里没有麻瓜长辈的喋喋不休,儿童是这座学校的主角,大人们都围绕着孩子打转,无所不能的魔法、飞翔、打败黑暗终极大BOSS拯救世界,这一切都如此契合电玩时代孩子们的终极梦想。

每个人都有个充满“魔法”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个充满“魔法”的童年


  每一个看过《哆啦a梦》的男孩都曾经幻想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机器猫做朋友,头上戴着螺旋桨去看心爱的小静;每一个看过《美少女战士》的女孩,又有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正义的水冰月呢?对于孩子们来说,现实中捞不着的,就靠幻想去得到。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在划着的火柴中看到温暖的铜火炉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看到肚子里填满苹果和梅子的烤鹅看到疼爱她的奶奶呵护她带她温暖花开的天堂;即便是老年的杜甫,也会像孩子一样在秋风吹破的茅屋中幻想一下子开工建设千万间宽广的保障房。这种在沉重现实中靠幻想逃出生天的方法,让很多孩子和孩子气的人得以存活下去。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垃圾场,只要你活着就不能停止幻想”,何勇在《垃圾场》中表达的其实就是这种“孩子的愤怒”。活在不情愿接受的世界,就不能停止幻想,否则就无法呼吸视听。地狱与天堂其实都在一个小区,户型朝向也没什么区别——你自由选择,它是天堂;如果是别人强加于你的,它就是地狱。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太多教训,是为了遵守成人的规则。儿童需要想象力去脱去无所不在的束缚。想象就是力量。孩子们在想象中成长,在童话里飞翔。

  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十年

  伴随成长,这点特质应该足以解释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和改编电影具备如此之大的感召力。感情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换句话说其实感情就是时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你的生活中存在10年,伴随你度过成长时光,这份相守便是最值得珍惜的感情。2001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上映的时候,11岁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线看影视作品)(Daniel Radcliffe)扮演了同龄的小巫师。随后的十年中,我们过着自己的日子,在生活里奔波劳碌,爱过恨过痛过笑过,而在这十年的七部电影中,那几名小演员和赫敏、罗恩、马尔福们一起长大,从童年进入青春期,男孩子唇边长出胡须,开始钟情;女孩子曲线毕露,初晓怀春。对于和Daniel Radcliffe年龄差不多的观众来说,10年来的“哈利-波特”七部曲就是成长中的一面镜子,镜子中的哈利、赫敏、罗恩就是他们在幻想世界中成长的自己。而对于年龄稍长的成人来说,过去的十年就是看着自己孩子和《哈利-波特》一同长大成人的过程,这十年也是成人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逐渐加深感情的历程。

十年来我们一起长大
十年来我们一起长大


    事实上,现在回头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面的特技已经显得拙劣,但是一边看一遍就能回忆起当年观看这部片子时身边的人以及发生的事。《阿飞正传》里面张国荣(在线看影视作品)张曼玉(在线看影视作品)看着手表过一分钟,然后说了一句话:“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哈利-波特》至于我们的意义也在于此:过去的十年,小巫师们陪伴了我们的人生,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因为已经过去了。并且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就像哈利额头的闪电伤疤一样,成为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寻常情感更动人

  能打动人的是情感,而任何文艺形式所能表达的情感不外乎两种:常态的和变态的。能写好变态情感的是高手,而能写好常态情感的是大师。同样是巫师题材,同样是英伦气质,同样是使用魔杖骑扫帚、同样在正邪对立的巫师世界,但是《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和电影跳出于无数同类题材作品之列,成为最伟大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那就是对常态情感的精准把握。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一切其实和麻瓜世界差不多,严厉的教师,嫉妒的同学;功课好被表扬,闯祸被惩罚;与现实生活相比,霍格沃茨不过是多了一件魔法的罩衣,使其更符合儿童的想象。譬如穿行其间的幽灵,可供藏匿和寻宝的密室,各具神奇异能的宝贝。一句话,魔法世界是混合着幻想的现实生活的镜像。而哈利在七部书籍和八部电影中也经历了所谓“英雄成长”的过程:带着宿命的应许,英雄拜师学艺征战四方几经挫折打败强敌最终功成名就。

无论多么艰险,你们都在身边
无论多么艰险,你们都在身边


  几个小伙伴在学校中调皮闹腾,在调皮过程中相互了解结下友谊。罗琳女士没有让他们长大后的情感出现郭芙和武家兄弟一样的波折,毕竟这是写给儿童看的童话,而非俗滥的三流电视剧。在三个主角中,赫敏聪明多谋,哈利好学善战,罗恩宽容憨厚,虽然很多人对于赫敏最终选择了罗恩而不是哈利感到耿耿于怀,但其实看看郭靖黄蓉恋情的深入人心就可以知道,聪明的女孩知道宽容的胸怀而非拯救世界的魔力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邓布利多的指导培育和牺牲,斯内普的护佑坚忍和深情,都在伟大中体现了情感的朴素真实。而这些真实得触手可及的丰富情感,配上奇幻的魔法世界,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动人所在,同时也是其得以成为经典的源动力。

  两个有意思的关键词

  1.英伦风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虽然是好莱坞出品,但是打着鲜明的大不列颠烙印:作者是英国人,写的是英国事儿,主要演员多是英国人,所以基本都是戏剧腔,绷着演。英国人的演戏路子一看就跟美国人不一样,美国人随性,痞;英国人端着,装。在这里“装”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骨子里的文化态度。就算粗鲁如美国佬的加里•奥德曼,也脱不去英国范儿。

  2.我为什么喜欢《哈利-波特》

  那个带着圆眼镜的小巫师,尤其是《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阶段的样子,像极了我的一个师兄。师兄叫李洋,网名“大旗虎皮”,戴高乐大学电影史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院派电影学者。当年就是他借给我很多牛逼的书,让我从傻逼中走出来。

  董啸(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相关推荐:

  《哈利波特与死圣》:一场痛彻心扉的毕业礼

  “哈利-波特”:影史上最难以复制的系列

  《哈7》(下):惨烈的决战 不舍的告别

  >>点击进入《哈利波特》十年特辑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