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文艺报:从《笑的大学》到《喜剧的忧伤》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胡薇
2011年08月02日08:41

  戏剧大师果戈理一直坚信着“笑”的力量,他说:“那些能笑的人就能从自身的经历中得到精神上的而非政治上的洗涤,喜剧进行的战斗不是仅为了暂时的自由,而是为了灵魂的自由。”而日本剧作家三谷幸喜创作的《笑的大学》,正是承继了戏剧前辈们“笑”的传统,并以一种现代剧作的视角、悲喜交融的结构方式,在舞台上向世人展示出了“笑”的力量。该剧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上演就风靡日本,此后更是冲出国门,在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舞台被移植上演,反响强烈。并在2004年由三谷幸喜亲自改编剧本、新增角色和场景后,被搬上了大银幕。

  《笑的大学》剧情非常简单:1940年秋天,政府对民间演剧实行严格的控制和审核。一家名为“笑的大学” 的喜剧剧团编剧椿一带着自己的新剧本前往警察局总部保安科审查部进行例行检查。不料,他却与刚从满洲战场调任归来、极度厌恶喜剧的审查官向坂相遇,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的简化,使全剧的关键集中在了两人的性格冲突与关系变化上。也可以说,“审查官”和“编剧”在七天内的七次交锋,构成了整部大戏的脉络以及张力所在;也正是通过两个性格、背景迥异的人物的碰撞与融合,剧作在笑声中引导观众去反思战争、反思人性,最终达到了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

  如今,《笑的大学》落户中国,由北京人艺制作推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版本《喜剧的忧伤》,本次演出大体承袭原作,主线上没有做大的改动,而这也恰是原作的根基所在——该剧在经过了各国搬演时的翻译及本土化的移植后,虽然剧中很多利用日语的同音词等制造的笑料丧失了原有的喜剧意味,但是却因原作的核心内容适合任何时代、任何地点,才得以在各国舞台上久演不衰。比如,人艺版与其他各版都极为重视的、也是该剧最重要的架构与看点——人物性格的冲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等。不过,如果全剧只是着重展现两个男人由无法沟通到融洽乃至惺惺相惜的过程与关系的改变,那么作品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精巧和细腻。然而,全剧选取了一个特殊的背景和情境——二战时期,并以内悲外喜、悲喜交织的处理方式来承载剧情,表达反思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探寻以及人性的拷问,因而使原本结构简单的一部喜剧夹带着令人回味的苦涩,具有了悲剧的意义,有力地撞击了观众的精神世界。

  剧作以“二战”这一特殊的时刻切入,并在“战争”这一大背景的设置之下,使全剧被一层悲凉笼罩了。生逢乱世,人往往身不由己,在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时刻,游弋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演剧自然就显得可有可无。但是“编剧”却勇于坚持自己,尤其是面对权威的时候,他依然执著地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甚至把压制看做是创作的动力;而“审查官”则是从蔑视、排斥、刁难到被吸引、被感染,以至到后来和“编剧”在办公室排练戏剧、主动为剧本想点子……人物心理的轨迹、关系变化的节点、预设的伏笔等,都巧妙地设置在了剧作中,将两人从排斥、走近、爆发、融合的过程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也使两个乍看极为对立的人物具备了关系改变的可能性。

  战争的闯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损失和死亡,由于它搅乱了既有的秩序,令人们的心灵遭受重创。因而在“编剧”看来,“笑”是为了让人们“找回活下去的勇气”,在他的手里,“笑”是被作为了武器,喜剧则成为了载体,因此他的坚强就表现为在隐忍的外表下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审查官”显然就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他正在被战争异化,人性也日渐被冰冷的“铠甲”所桎梏;而救鸟、养鸟、爱鸟,无疑就是他在冷酷的面具下内心温情的一丝流露,同时也埋下了人物关系改变的可能性。“编剧”敏锐地接收到了这一信息,谈鸟、做鸟笼、送鸟,都成为他接近“审查官”的契机,并最终以自己的天才、诚意和毅力,把“审查官”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喜剧上,并借由“笑”的力量,打碎了“审查官”的硬壳,将其重新还原为一个人——结尾,“审查官”甚至要“编剧”在战场上“逃跑”,这不仅标志着人物关系的大逆转,更是表达出了其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显示出“审查官”内心人性的苏醒;而“编剧”自己也在创作中化茧成蝶,坦然面对生死……战争暴露出人类的渺小,却也彰显出人性的光芒。

  这些重要的地方,在北京人艺版的本土化处理中,都得以保留和强调,可算是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作的精华。但是,这种貌似简单的改动,却带来了两个最大的难题——中日阵营的转换和“戏中戏”的改变。比如,原作中的时间和地点,被置换为1941年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戏剧审查科办公室,但是,中日背景的互换,却使原本发动不义之战的日本变为了正在保家卫国的中国。因此,剧中人物的情绪、语言的分寸等,都是需要谨慎改动和转化的;而且,结尾的那种厌战和悲凉,如果放在中国的抗战氛围下就会极不合适。于是,人艺版在全剧的尾声,让两人在血红色的舞台上互敬军礼、依依惜别,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另外一个难关,就是原作中的“戏中戏”。原作中的戏中戏是解构日本明治时期小说家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小说的主人公贯一与阿宫之间的戏剧冲突,代表着爱情与金钱的搏斗,也是原剧借以表达真情至上的有效途径;而36岁即因肺癌去世的作家以及他未完成的小说,更是成为原剧对“编剧”命运的一种暗示。在人艺的版本中,则是选择了脍炙人口的梁祝与白蛇故事的混搭,以中国人所共有的文化通道来达成共识。

  悲剧给人带来信仰,喜剧则令人反思。也正是这二者之间的完美融合与交织,赋予了《笑的大学》走向世界舞台的神奇力量。(来源:文艺报)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