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总政歌剧团歌剧演出季 > 新闻动态

《永不消逝的电波》 用红色精神创作红色歌剧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6月29日16:54

  2011年6月30日至7月2日,总政歌剧团为建党90周年特别创作的献礼大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解放军歌剧院盛大开演。这部歌剧是今年该团推出的“首届•中国歌剧演出季”系列剧目的重头戏。该剧由黄定山任艺术总监,王慧敏任行政总监,张千一任艺术指导,杜竹敏、张勇编剧,王晓岭作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胡宗琪导演,王燕指挥,黄楷夫任舞美设计。戴玉强、吴静、冯瑞丽、汤子星、黄华丽、张海庆、张建平、孙戈弋、王泽南、陈小涛、金婷婷、兰天、金磊鑫、王传越、王卫民等人主演。笔者因为工作关系,有幸参加并见证了该剧的全程生产过程,现将这部“红色”献礼大剧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地下工作者李白英雄事迹创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部经典的革命影片。该剧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孤岛”上海的地下党在军统与日本特高科的疯狂搜捕之下,利用“空中通讯线”——发电报,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斗争的艰险故事。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尊重原著、尊敬英雄的基础上,重新对李白真人真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提炼,编剧做了全新的更为细腻而真实的改编,尤其是在其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充分体现了信仰永不消逝、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思想精髓和现实意义。

  创作伊始——“红色”精神的思索和追寻

  用“红色”精神创作“红色”歌剧,是近年来总政歌剧团狠抓歌剧创作的成功法宝。2010年3月份,刚过完虎年春节,团党委一班人就开始思索,2011年将迎来我党90华诞,作为全国全军文艺大团、传播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囊括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众多奖项的总政歌剧团,该创作一部什么样的歌剧奉献给党,以表达对党的深厚感情。为此,团里先后多次召开新剧目创作选题专家论证会,并本着突出弘扬时代主旋律、突出讴歌党的光辉历程、突出赞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突出军事题材的原则,遵循歌剧创作的艺术特性,从《守望天山》、《红河谷》、《土楼梦》、《冼星海》等近10个选题中反复遴选,最终确定为创作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选题确定后,为深入对题材的理解,去年8月份,在创作即将展开前夕,该剧艺术总监、黄定山团长率先带领主创人员前往故事发生地上海进行下生活、实地采风。主创人员先后参观了故事原型李白烈士故居、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并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包括从抗战时期直到解放前夕上海、延安两地的新闻报纸,了解时代背景。期间,主创人员还专程拜访了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同志。李恒胜同志向大家生动讲述了父母亲生活、战斗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提供了许多其父当年的宝贵资料和真实事迹,为成功改编打下了更为细腻真实生动的生活基础。比如,李恒胜向我们讲述了他母亲带着年幼的他在关押父亲李白监狱隔壁邻屋的阳台上,偷偷隔窗相望终成诀别的情景分外感人和真实,当时打动了在场所有主创。这些细节在原著和电影中都不曾体现,此次都将通过艺术形式在歌剧舞台上展现。

  去年9月份,总政歌剧团党委班子带领主创人员,二下上海。团党委一行又一次细致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纪念会址,并在上海政治学院招待所会议室召开了该剧第一稿剧本论证会,团长黄定山、政委王慧敏、副团长罗利祥、政治部主任王静、编剧杜竹敏和张勇、作曲王祖皆和张卓娅、导演胡宗琪等参加了会议,团党委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艺术质量和政治质量的双重标准。

  今年1月中旬,导演胡宗琪带着舞美设计黄楷夫第三次奔赴上海,对舞美方案实地进行深入研究。3月1日,全团开始进行年度业务集训,集训有意识的和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进行了结合安排,导演、作曲多次到集训现场观看并进行指导。3月底,全团进行了角色公开选拔,确定了该剧的角色演员。4月份,该剧开始全面展开排练工作。

  剧本改编——“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红色”精神,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承,还须与时代、使命并行俱进。可以说,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部崭新的“红色”歌剧,相比同名电影有更多的赋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该剧紧紧围绕“情”、“真”、“新”三个字进行创作。首先是重“情”,该剧通过民族情、战友情、亲情以及恋情的反复交织,展开人物的情感冲突,讴歌了共产党人的大情大爱和浩然正气,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冲击力。其次是求“真”,该剧在构架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同时追求细节的真实可信,在讴歌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同时,注重对人性、亲情、爱情的刻画,力求做到无论主角配角、正面或反面人物,都有血有肉,真实细腻。再次是创“新”,该剧用新的视角、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新的人物关系实现了对经典作品的创新。在人物设置方面,女主角何兰芬从原电影中的纱厂女工变为一个家境优越、有一点任性的青年护士,使现代年轻人更容易揣摩她的所思所想。二十多岁的何兰芬,其实很像今天的女大学生,从最初对于革命冲动、浪漫的幻想,到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变得机敏而坚强。新剧本又将电影中的孙明仁与白丽君(歌剧名白桦)处理成为夫妻关系,又增加了李侠妹妹这个幕后人物,同时设置了左翼青年贯穿全剧,对照历史与现实,重复强调理想信念“永不消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些处理,使剧情更加感人,蕴含更加丰厚。整部歌剧音乐既有反映江南文化的评弹小调,又有表现大上海百乐门的年代都市音乐,同时也融入了很多时尚、音乐剧元素。

  排练过程——“红色”精神的践行和发扬

  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经过题材论证、剧本策划、深入生活,以及剧本、歌词、音乐创作到排练,历时一年多,光是剧本和作词就修改了七稿。作曲家张卓娅、王祖皆在郊区沙河封闭式创作一呆就是将近四个月,连过年都是在那边过的。一部歌剧的诞生之艰难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这正是我们要坚持的“红色”精神,这些年,总政歌剧团也正是秉承着这份“红色”精神,才使得一部部优秀的“红色”歌剧永放光芒。

  在创作排练过程中,全团同志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积极忘我地投入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团长黄定山、政委王慧敏多次到排练场,亲自过问并及时解决排练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团机关同志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做了大量的协调、宣传及保障工作。在排练现场,笔者还看到大家互帮互助的和谐情景,象戴玉强等一些具有丰富歌剧表演经验的资深演员正对年轻演员进行耐心辅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把握角色。有的同志叫响“一切为了戏”的口号表达自己对艺术工作的执着态度。有的同志主动去购买寻找同名电影、电视剧光碟,观看数遍,揣摩人物特征。有的同志专门跑去图书馆翻阅查看书籍资料,对那个年代的上海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为确保演出质量,团里临时调整调遣下属解放军交响乐团参加该剧排练,在歌剧演出季本身演奏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乐团同志们任劳任怨,坚决服从团里安排迅速投入排练,积极配合特邀指挥王燕的工作,加班加点,刻苦排练。有一位吹奏管乐的同志,因为多次排练,嘴角都吹出了水泡,仍在默默坚持。全体人员都非常珍惜此次演出机会,大家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休息,推掉了所有商业演出。端午节那一天,团里全天排练到很晚,没有一个人发出一句怨言。结束时团里为每一位同志发放一袋粽子作为过节问候,大家的开心欢呼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喜悦,而是对自己热爱工作的一种精神满足,体现的更是一种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团领导。导演胡宗琪同时身兼这次总政歌剧团歌剧演出季的三部歌剧导演,工作日夜连轴转,经常是带着工作人员排完这部戏又转排那部戏,即使身体不适仍然坚持不懈。作曲家张卓娅、王祖皆为了追求音乐上的突破和完美,经过与词作者和导演商量后,将已进行两个多月创作完成的女主人公何兰芬的音乐全部推翻重写,由最初的评弹小调最后改为融合进美声兼顾民族唱法的唱段,这样既区别于男主人公江南评弹小调式音乐,又可彰显女主角的新时代女性特色。由于长时间的艰苦创作,王祖皆脚部跟腱炎发作,一时无法走路,当他坚持坐着轮椅到排练现场为演员们指导音乐的那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演职人员,有的年轻演员悄悄落下了眼泪。这种精神,就是“红色精神”。

  尾声——“红色”精神永不消逝

  用“红色”精神创作“红色”歌剧,便是此次总政歌剧团创作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真正的、凝聚人心的、最丰满的内核。笔者认为,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市场文化良莠不齐,人心容易产生浮躁,对于当今年轻人的文化审美趋向,我们作为我党我军的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既要不忘历史,对于那段峥嵘岁月、英雄悲歌有着正确认知和理解,同时又要坚定其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走进其背后的故事,在感受激情音乐和生动剧情的同时,多一些对于价值、人生的思考,追寻那些在那个英雄年代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足迹,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正如剧中主题歌《永不消逝》中唱的那样:“也许有那么一天,一切都会逝去,但青春永存美好,理想永存壮丽,追寻永不消逝,信仰永不消逝…”。 (作者 叶晟)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