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上海电影节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爵奖 > 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新闻报道

问诊上海电影节 还剩下些什么能让我们宽慰

来源:北国网-辽沈晚报 作者:张铂
2011年06月21日07:53

  前晚的闭幕式,让本届上海电影节冷清收场。几个莫名其妙的奖项也使媒体再度对金爵奖的症结发问。为期超过一周的上海电影节看似忙忙忙碌碌,但真正为电影制作者、电影市场和观众做了哪些有益处的事情,想起来却有些汗颜。

  标准不明 评奖混乱没诚意

  前晚金爵奖的颁奖结果,赤裸裸的暴露出金爵奖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等弊病。像一些国际知名电影节,都有很明显的属于自己独特的倾向性,戛纳电影节就是注重文艺抛弃商业。

  但金爵奖从定位开始就极其混乱。本来也是想走文艺路线的上海电影节,因为有戛纳、东京等国际电影节在前,在选片时为了回避这些电影节的重点影片,选出来的片子几乎都是别人剩下的。又因要考虑国内的关注度,不得不混合着中国影片,而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状况,让中国文艺片还处于初级状态,因此,金爵奖选出来的影片是一个水平并不高端的中小成本文艺杂烩。

  本届的金爵奖更有点乱选嫌疑,比如《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女主角吕星辰,虽然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整体表演自然不做作,但还远远称不上“演技”。至于该片获得最佳编剧奖,更是不靠谱。但反观整个入围影片阵容,又不得不同情评审的难处,因为实在是无片可选。这种“填空”似的评选,没有诚意。

  明星稀缺 受访频频打广告

  虽然各种电影节上总有媒体质疑明星太少,但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明星稀缺已达历史之最。在某网站的一个每日焦点明星访谈策划中,任达华、夏雨这些已经不在一线关注度上也并没有重量级作品的演员,也硬着头皮登堂入室。足以见得电影节之囧。

  在闭幕式的红地毯上,张静初、徐若瑄、江一燕竟成为红毯之上最有看点的女星。因为没有明星,现场观众和记者并不兴奋,更有人连打哈欠。而来的明星,也“目的不纯”,多数是为影片宣传卖力。比如徐若瑄作为颁奖嘉宾,在开奖前快速抢话:“哎呀,我现在要说一下,希望大家能关注电影《星海》……”“敬业”态度让人咂舌。而之前记者采访伊能静时,本来聊的是电影节的问题,但看到片方的眼色,伊能静马上话锋一转:“我们还是聊电影,我在这里面扮演的是……”

  戛纳在先 电影交易显冷清

  作为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设有自己的电影市场,今年根据官方数据,本次参加800多名专业买家,达成成交意向的共有700多项。但是数字繁荣的背后,上海电影节市场其实呈现出了一种与其国际A类电影节地位不符的冷清状态。

  电影市场交易冷清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国内的制片公司,较大的电影项目在筹备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投资和合作方式,无须依靠电影节的交易平台运作;二是对于海外市场而言,上海电影节的影响力远远逊于戛纳电影节,有意开拓海外市场的国内片商,也不会将海外版权销售的重点放在上海电影节上,而是会直接去戛纳。

  欣慰之处

  请坚持住给新导演一个平台

  上海电影节的论坛,相比与其他电影节,种类繁多,也是名导大腕的汇集之地。今年的论坛同样也请来了冯小刚、吴宇森、施南生等知名影人。论坛除了尖锐指出当今国内电影市场的弊病,更重要的是给年轻导演提供了一个和名导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上海电影节开设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会,今年同样把各地投资人和创作者聚集在一起,为新导演制造机会。今年共有8个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创投陈述”,每个导演和制片各有十分钟做自我陈述和回答问题,正所谓“用20分钟圆一个梦”,随后这些与会者还得到了冯小刚、张一白等的点评。

  今年是上海电影节开设项目创投会的第五个年头,在此前的五年里,已经有9个项目拍摄成电影,并有四个项目入围了国际电影节,其中就有今年入围传媒大奖和金爵奖的《钢的琴》、《hello!树先生》。相比于其他环节的薄弱和乱套,这样的创投会才是真正为中国电影做了点实事儿。

(责任编辑:梁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