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上海电视节 第17届上海电视节 > 新闻报道

上海电视节:“半熟”的国际化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何运超
2011年06月10日09:24

  不知不觉,上海电视节已经是第十七届了,论年纪到了“半熟”阶段。论资历,它比同样打着国际招牌的的上海电影节还要资深好几岁。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具有电视节目评奖、节目交易和项目创投、新媒体暨设备市场、论坛等综合主题,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电视交流、合作平台之一。

  创立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经过20多年的品牌打造,在推动国际合作,坚持前瞻性、在业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今天的上海电视节让我们看到的风向,绝对不是追捧某一部戏曾经风靡千家万户这样掉渣。至少,它象征着中国电视产品的海内外趋势,在电视剧成本单集都要达到百万以上的趋势之下,参与角逐白玉兰奖的作品和主创都一定会具备国际化或者时尚的标签,例如《三国》即将在韩国登陆。

  以权威性、公正性闻名业内的电视评奖活动——“白玉兰”奖过去一直是关注焦点。不论电视评奖还是电影评奖,从来都争议不断。原本上海电视节的一大特点是评委的国际水准,不论电视电影、纪录片还是动画片,每一组都尽量做到评委构成国际化。可白璧难免微瑕,在最具吸引力的连续剧方面,却清一色是中国评委。按理说,上海电视节一直在体现国际水准,在传播中国电视剧国际影响方面,应该体现文化输出的力量,说白了就该让老外多看中国电视剧。但在最有成就的中国电视剧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国际趋势。虽然评委只是一个环节,但评委代表一种国际视野,是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代表电视节国际胸怀的标志。上海电视节按理该为业界创造电视剧“好莱坞”的平台,让更多中国电视剧漂洋过海。所谓国际性,一方面是让老外来中国交流,另一方面是让中国产品出去。或许,在树立权威性的某些方面已经做到,但传播电视剧的方面,中国电视剧还是“自娱自乐”的风气影响了整个电视节的气度。

  我们常说,奖项的作用在于激励。本届入围“白玉兰”的作品和演员都代表某一个方面,体现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繁荣。有厚重的历史风云《三国》,有时尚现代的《杜拉拉升职记》(高清在线观看),有演绎传奇命运的《铁梨花》《义海豪情》,有家长里短的《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家常菜》,也有反映革命风云的《黎明之前(高清在线观看)》《借枪》等等。除开这些,还有一时间红的没边的《宫锁心玉》……毫无疑问,都是风靡一时的热门。乍看一下,本届“白玉兰”奖还真是竞争激烈。但我想说的不是谁该获奖,谁不该获奖,从真正体现电视节的“国际”标准而言,只有《三国》是真正能具备国际化精神的大戏,不是《义海豪情》那种陷在港澳台地区抠字眼的海外逻辑,每一年成百上千的剧目,过万集的产量,当真有几个电视剧可以如人家的《大长今》那样真正风靡海外?对此,白玉兰奖这个国际高端的电视奖的意义仅仅是激励一下在中国大陆地区风靡一时的热播剧吗?

  但是,也有很国际范儿的,那就是纪录片。纪录片的评奖涵盖很广,社会类纪录片,历史文献类纪录片金奖,自然类纪录片和亚洲纪录片几种类型,参与的大部分都来自国外,体现了中国电视领域对电视纪录片的支持与重视,更重要的是国际视野的体现。另外,动画片方面虽然一直以支持国产动画片为主,当然海外动画片方面也有评奖,但这方面观摩的成分较大。尽管中国动画片不是没有正视差距,可水平一直呈现“逆生长”,和心理幼齿的中国动画电影一样尴尬。

  20多年下来,上海电视节已经堪称一大国际平台,这背后依靠的是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电视产业。据《中国经济周刊》披露,2010年,1.4万集的年产量,总投资约60多亿元,而中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到2238亿元。要说电影是当属美国领先,但要说电视剧实在就要数中国了。因此,秉承“全球话题、行业经验”,关注电视行业的前沿动态的上海电视节,应该一方面体现国际前沿的眼界,另一方面输出中国电视产品。可多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电视剧,具备了产量甚至质量第一的外表,但并没有真正具备“国际第一”的内核。每一年能够传播海外的电视产品依然不多,更谈不上创造几多收益。例如今年入围的N多电视剧,除了《三国》要登陆韩国之外(其实它在之前4月间已经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播出),几乎再没有第二个作品推广出去,好比我们无比神奇的《宫锁心玉》可以穿越时空,但没法穿越到海外哪一个市场中。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其实它可以用“跟风”来形容。《宫锁心玉》是与《古今大战秦俑情》一样的穿越剧,再往前是《神话》。而之前横扫荧屏的谍战剧到今年火爆的红色偶像剧都说明电视剧创作与生产还处在较为盲目的初级阶段,市场流行什么就拍什么。离创造品牌,打造产业还比较遥远,这种差距如同中国电影市场同好莱坞相类似。顶多我们学会了一部电视剧火了就翻拍电影,反之,一部电影火了翻拍电视剧。今年入围“白玉兰”奖的《杜拉拉升职记》就是活生生的样板。

  所以,细细揣摩一番,20多年的历程,上海电视节在评奖与交流机制上达到一种开放的高度。但是,呈现出的文化心态还存在一定局限,做一个成功的文化人和做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是等级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在文化输出上会产生很多文化折扣,再者国内的成功和国际的成功也是不同的段位。因此,中国电视的国际推广可能不是电视节本身的问题。而是国内电视市场制造的繁荣表象与过于狭隘的“游资炒作”意识形成的。因此,中国电视剧光靠大陆市场可以“喂肥”的短视心态正是上海电视节体现国际水准的“天敌”,整个行业的文化心态都需要进行漫长的调适,呈现的中国电视产业和产品真正能够代表国际二字,可能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和运超(剧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