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剧专栏 > 剧评人戏剧拉灯专栏

戏剧产业模式的“国美化”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4月19日10:30

  当下的戏剧市场呈现出了一派貌似欣欣向荣的情景,犹如湖面的浮萍,看似热闹,实则随波逐流。造成此般状况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腐朽体制的裹足不前,二是市场经济的大肆撞击。

  所谓的体制不外乎是国家院团,这些机构在曾经的岁月中的确是有过巨大贡献的,出过一些名导,也有过不少好戏,但当下却很难与时俱进,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运作模式上,都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一面,那就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更走入剧场的问题。

  体制惯于养御用文人,以浅人居多。然而浅人却偏好作深语,锦绣满眼却意多支离,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命笔无心,敷衍终篇。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不良体制所造就的,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像从前,从前是被动接受,如今是主动选择,观众的素质在呈上升趋势,眼界开阔,对于戏剧的需要慢慢也呈现出来,早已不满足于原本为数不多的戏剧作品。而体制在如何引导大众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上所尽之力,尽显绵薄。部分观众早已过了河,可创作者们却似乎还在摸着石头。

  而当下市场经济的繁荣有目共睹,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已经彰显迅猛之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偶一得之愚,却辄洋洋万言,逢热门话题,又必强凑热闹。这样的状况是相辅相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戏剧市场在近五年之内的变化可谓史无前例,民营团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各个占山为王,不亦乐乎。戏剧本身的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惯用陈词滥调,叠床架屋,冗言赘句,词肥意瘠。尽管是此般状况,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剧场,那是因为戏剧的门槛被降低了,门槛意味着成本,成本一低,利润自然会来,这利润多少还带些普及教育的义务。

  当前的情况大体如此,表面荣光,实则暗潮涌动。因为文化产业瞬息万变,和经济息息相关,市场的无情是因为市场会自动淘汰,这淘汰要比过滤残酷得多。戏剧产业如何能可持续发展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问题的方法不单单是文化艺术的事,更多的还是市场法则。个人是最小的单位,然后慢慢形成团体组织,负责产出,持续的产出需要良好的供求关系。这供求关系就成了当下戏剧市场的症结所在。

  供与求没有纽带,形成了夹缝断层。

  第一是宣传模式的教条化。宣传需要通过媒介,无外乎网络和平媒几大类,这是造成狭隘的原因之一,所有的机构都在自说自话,混乱不堪,导致各路人马浑水摸鱼,比作是一场游戏的话,需要的首先是建立游戏规则。非洲有句谚语说得极好,“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独自行动,但想要走得远,就需要结伴而行”。这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唯有合作才可能正规化,正规化一旦形成,产业模式链运作成功,一切才可计日而待。

  第二是品牌的形象化。抛开艺术本身,只谈消费。那么就会变得很简单,文化消费和其他的消费其实从某个层面上来看是一样的,文化消费之所以有时变得曲高和寡,那是因为人们将“文化”看成了“神话”所导致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在数字面前都是苍白的。文化需要包装,其最好的手段首推品牌化,这是效应问题,品牌的植入至关重要。戏剧当下的发展从导演中心制慢慢在转化为制作人中心制,这是产业渠道导致的。自古商业和艺术似乎都是对立的,其实不然,一个恰如其分的中间值才是最适合不过。这需要相互妥协才可完成,举个例子来说,台湾赖声川的个人品牌就和其团队“表演工作坊”结合的相得益彰,在这一点上,大陆的戏剧人往往放不下清高的架子,难免落下个即当婊子又立牌坊的嫌疑。

  我所谈到的供与求的关系,是一道公式,放在任何一种模式下来看均可解释。形象化一点来说,好比如今的电器市场,品牌繁多,琳琅满目,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挑选?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去“国美”。众所周知,国美并不是一个电器品牌,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回答不出国美的具体情况,在消费者眼中,这只是一个诸多品牌的集合地。但正是这样的集合地,它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

  但凡是正确的,就应该学习。企业发展的境界远远不是垄断,而是开放性合作的公平竞争。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理念,但在文化产业界却总是难以实施,自古文人相轻的传统观念,是束缚进步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文化艺术界的胸怀不敢恭维。

  “商者无疆,相融共生”是当下乃至未来市场的王道。戏剧市场更不例外。

  戏剧产业的模式缺少的正是“国美化”的理念,现如今,电影界已经有了华谊兄弟这样一个很好的典范了,那么由此看,戏剧是否可以成为产业化,成为流水线复制也不是一个遐想。诚然,单纯从戏剧本身的创作来看,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也未必是一桩坏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宏观的市场来分析,这是最适合的一个模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半年来,无论是国家院团,还是民营团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团购”这一模式,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诱惑实在是不容小视,但“团购”的出现却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大家开始纷纷降低成本,甚至报着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心态来相互砸价,不仅没有把更多的观众拉近剧场,反倒是冒出了不少恶性循环的苗头。如此这般闹腾下去,无异于妇科找兽医——瞎整。

  戏剧产业模式的“国美化”,所要完成的应该是一套院线体系,这样的体系,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应运而生的。戏剧在大众眼中曲高和寡,结果却落下个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其实从有戏剧那天开始,就不是这样的调调儿。高雅艺术活生生地被少数居心叵测之人变成了高雅制度,弄得神圣不可侵犯,便是自欺欺人的手段了。

  为谁做戏?要先考虑清楚。为什么做戏?是第二个问题。怎么做戏?是第三个问题。

  市场的规则自有市场来定,传统游戏规则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需要被推翻。就如同艺术大师存在的价值是用来被后人干掉的一样,始于模仿终于创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事物必定会被新事物取代,不破不立,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了。

  毛主席有句话说的明白,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学习就是适应和习惯,发展中求得发展,自古如此。

  一套完整的院线体系会慢慢浮出水面,连带着新剧场的兴建,形成一套完成的产业模式。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市场的法则针对的是市场本身,戏剧市场只是市场的一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文末,仅愿做戏的人能时不时从自我的小小情怀中跳出来一下,高瞻远瞩一点,因为更多的事情,并不单纯是像戏那样简单,那样自恋。

  单纯的戏剧作品,即便是再好再优秀,放在大洪潮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就好比一把悬挂于博物馆中的利剑,即便是你真拥有了它,握在手中,你又能刺穿什么呢?!文:李亦燃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