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剧的前面有点像个三角恋,一些观众觉得剧情有些拖沓。本报记者 郭延冰 |
政治运动会带给人怎样的伤害?这是王晓鹰执导话剧《深度灼伤》要探讨的问题。4月7日,本报组织15位读者在首都剧场参与该剧观剧活动,面对这部用传统手法表现前苏联大清洗历史的正剧,观众给出了80分的评价。观众最普遍的感受是,不了解前苏联的相关历史背景,很难有“灼伤”的共鸣。据悉,该剧将在首都剧场演出至4月17日。
优点
演员表演与转台设计受认可
话剧《深度灼伤》改编自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烈日灼人》,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前苏联斯大林时期党内大清洗背景下,两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前半部分看似是革命英雄科托夫(张秋歌饰)与妻子玛罗莎(赵芮饰),以及末落贵族米迪亚(于洋饰演)的三角恋,悬念却在最后展开。米迪亚原来是秘密警察,被派来逮捕科托夫实施大清洗,政治运动让他的复仇欲望无限膨胀,最终致使科托夫家破人亡。
全剧三位主演颇有俄罗斯“范儿”,在舞台上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除了大段的台词对白,还演绎了各式舞蹈和不同语言的歌曲。尤其是曾经扮演过许世友将军的男主角张秋歌,用健硕的体格与厚实的嗓音塑造了倔强坚毅的科托夫,获得观众好评。此外,舞台用一个圆形转台分割出了室内室外空间,虚实结合,观众对这种田园诗意风格的设计印象深刻。
不足
大清洗历史背景知识成障碍
也许是原著小说与电影珠玉在前,王晓鹰导演对全剧改动不大,叙述节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矛盾冲突直到最后才激烈起来。对此,一半读者认可这种传统戏剧的张力,另一半则觉得剧情前半部分略显拖沓,舞台呈现方式缺乏突破。
王晓鹰此前还表示,该剧之所以要改名《深度灼伤》,就是要深度解读“灼伤”,反思人性,但剧中对“大清洗”历史未作正面描绘,观剧团以中青年观众居多,其中大部分人没看过电影,相关知识背景的缺失成了拦在导演“深度”意图与观众认知程度间的门槛。有不少观众表示,不了解“大清洗”的话很难被吸引,难以体会剧中人的“身不由己”,对“灼伤”挖得还不够深。但也有观众认为,结合历史去看,该剧也是对历史的很好的反思。
也有看过电影的观众评价,与电影不同,该剧中米迪亚最后并未自杀,弱化了原著凸显所有人都是政治牺牲品的寓意。
本版撰文 Beuys
■ 观剧答卷
新京报观剧第87期 《深度灼伤》
观剧时间:4月7日 观剧地点:首都剧场
●是否看过电影《烈日灼人》?
看过 4票
没看过 11票
●你认为表现最好的演员是?
张秋歌(饰战斗英雄科托夫将军)8票
于洋(饰秘密警察米迪亚)4票
赵芮(饰科托夫妻子玛罗莎) 2票
●导演是要深度解读“灼伤”,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做到了 5票
挖的还不够深 8票
●你对该剧导演手法如何评价?
充分展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魅力 6票
缺乏突破8票
●你觉得看完全剧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复杂而深刻的人性5票
大段大段的台词考验演员2票
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再看8票
总分80
表演:85 导演:75 剧情:80 舞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