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5日刊发的《话剧团购,救市良方还是饮鸩止渴》引发业内诸多反响。堂戏剧工作室制作人黄智超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焦虑:“除了团购,还能怎么办?”因为由他投资和编写的首部都市爱情寓言剧《情偶(Lover)练习册》,将于4月初在艺海剧院小剧场上演;但是,3000多张票至今只卖出80张。据悉,这是他放弃高薪工作涉足一个新领域的首次尝试,而且全部费用都是他和朋友自掏腰包。
这个典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小剧场话剧当下的现状。最近五六年,上海的小剧场演出红红火火,出现了话剧艺术的“牛市”。这让一些像黄智超这样的年轻白领和非话剧专业人士加入到小剧场话剧制作的队伍中来了。然而,被大浪卷上岸的金子毕竟是极少数的,更多的民营剧团没能掀起一星浪花,就“歇”在了沙滩上。
“供大于求”凸显生存窘境
“上海目前究竟有多少家民间剧社,谁也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一二个月就会冒出一家,他们迅速推出一部戏,又迅速沉寂下去。有些剧社不办演出证,成功了就做下去,失败了就地解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喻荣军说。梦想照进现实并不都是美好的,据记者观察,一些去年成立的民营剧团,做了一部戏后,其余时间就给各种企业做年会,尽管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
近几年,话剧行业的复兴,让各种新老剧团、国有私营剧团票房之战也日趋激烈,刚起步的民营剧团压力尤其大。虽然上海话剧观众不少,但蛋糕也就这么大,一会儿孟京辉来了,一会儿赖声川来了,明星剧、改编剧比比皆是,新起步的小剧团为了抢一块市场蛋糕,不可不谓削尖了脑袋。
“今日团购:八五折买某话剧票,即送星巴克买一赠一券2张+法国某某化妆品(与票面等值),只要买话剧票,就能得到全部赠品!您买的不是话剧票,是专属您的话剧特别活动!”这是某团购网前一段时间打出的广告。如今,话剧附赠其他产品,可谓是团购业发挥想象力的新鲜题材。
与团购网的深度合作还延伸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领域,在3月4日的某网站上,记者看到了话剧与某洗浴中心深度合作的“创举”——“买某话剧票,附赠中药足浴泡脚券2张,精油推背1小时体验券1张”。种种推陈出新的团购名目,凸显民营话剧生存的窘境。据现代人剧社张余介绍,去年一年仅本地民营剧社的数量就是前年的2倍,达到30余家,市场上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在上海上演的新剧达120余台,也就是平均3天就有一出新戏上演。但是,以白领为主的小剧场话剧观众却没有随剧目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饼还是这么大,但明显被摊薄了。如此优胜劣汰加剧了话剧市场竞争的火药味。因为竞争激烈,目前上海话剧市场六成剧目亏损。市场遭遇“寒冬”,竞争愈发残酷,于是,团购之上还要增加附加值——单单拼折扣已不再具有诱惑力,话剧票的“添头”,成了“捆绑发射”的最新决定性因素。
话剧最好的宣传是口碑
对于去年达到巅峰的戏剧投资“虚火”,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总经理傅维伯曾向记者调侃表示,一些投资者根本不懂小剧场运营特性,不在剧目创意、质量上下功夫,却舍本逐末地在销售上出奇招,以为像促销其他商品一样,送点小实惠就能把剧场搞活,实则是毁了话剧的艺术形象。
新锐话剧制作人、独立运作话剧演出千余场的田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业内普遍抵制团购。在田旭看来,去年京沪两地话剧市场“虚火”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团购的搅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日,上海一些戏剧团体已经公开声明联合抵制团购,北京一些院团也从行动上抵制团购,像北京人艺就从未参加过团购。
据了解,目前参加团购的多为民营剧团的小剧场话剧,其中以新剧居多。与此相对照的是,有名的剧目或名导、名编、名角班底的剧目则几乎从未出现在各种团购网上。据悉,由王安忆编剧、许鞍华导演、焦媛主演的话剧《金锁记》4月将在艺海剧院演出,制作人明言,对于团购从未加以考虑。
田旭认为,新加入戏剧市场的团体更应该多从艺术品质上想办法,其实我们目前分析的是大戏剧市场的事,就北京比较成熟的戏剧品牌来说,票房并未出现下滑,这说明戏剧质量才是争取市场的关键。而张余则认为,话剧最好的宣传是口碑,《宝岛一村》来沪第一场演出并未坐满,但之后场场爆满,它靠的就是质量本身支撑的口碑。
相较去年,今年话剧市场出现了机构投资者的身影。记者日前了解到,起点中文网高调宣布进军话剧领域,他们已与上海现代人剧社达成协议,共同打造一批原创话剧。其中,为达人秀选手蔡岫勍度身打造的青春喜剧《猫猫球减肥日志》已率先在上海新光剧场上演。我们期待这些拥有实力和经验的投资力量能够把戏剧产业的市场总量逐渐做大。(文/陈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