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中国远征军 > 新闻报道

《远征军》创收视新高 讲述真实的滇缅抗战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1年02月25日08:17

  反映抗日战争中滇缅战场抗战史的大型战争剧《中国远征军》目前正在江苏和云南卫视播出。从22日首播当天的收视情况看,江苏卫视取得了全国收视率超过1的同时段该频道最好成绩,云南卫视收视率达到0.5,并凭此从全国卫视排名第18名,一跃位列第8名。

  在剧中,中国远征军上校团长韩绍功赴缅甸作战,先后经历了中、英联军缅北大溃败、经历了戴安澜等我军将士的重大牺牲,也经历了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和反攻滇西的伟大胜利。《中国远征军》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中、缅、印战区为背景,以韩绍功等广大远征军官兵及韩家三代人的命运为主线,将国际战场、中国大后方、敌占区和国共两党的抗战壮举联为一体,全景式再现了1942年至1945年中国远征军的征战史实。

  还原被遗忘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这部《中国远征军》投资额高达6500万元。其总制片人张丽影还曾经制作过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滇西往事》、《滇西1944》等。她说,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深深的结,就是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还原出来。

  ■纪念那场被人遗忘的厮杀

  把《中国远征军》和《滇西往事》、《滇西1944》两部剧联系起来,就能看到中缅抗战的全景。张丽影说,这一切都起源于十年前,她在云南腾冲县采访,其间来到国殇墓园。

  她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她受到的强烈震撼。“打动我的其实就是生命的价值。国殇墓园密密麻麻的墓碑,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长眠于此,墓碑上写着‘某某某,下士,16岁’,或者‘某某某,中士,19岁’。那个年代,中国远征军的字眼在海内外都极为陌生,没有人知道这些将士的生命终止是为什么,他们曾经走过什么样的生命历程,这些年轻而珍贵的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张丽影常说:滇西抗战这段历史,总是萦绕在她的心头。后来由于工作调整,她转行拍电视剧并且当了负责人。“我要让60多年前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将士浴血抗日、马革裹尸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更生动、更鲜活、更全面地展现出来;让很多还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从不知到‘知’、到铭记;对此的理解,从浅到深,我要做件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2005年,她做了20集的《滇西往事》;2008年,她做了36集的《滇西1944》;去年,她又做了45集的《中国远征军》,终于把滇西抗战做成了系列。

  ■电视剧也要传达民族精神

  虽然制作的是一部战争史诗巨制,战场氛围逼真,声效丰满,酷烈的真实感堪比电影大片,但在张丽影看来,《中国远征军》最重要的价值,却不是为观众提供视觉刺激,而是希望观众体会其中贯穿的民族精神、文化魅力以及剧中彰显的中国军人和全体人民对和谐、和平生活的期盼。

  张丽影说,这部剧不仅再现了中国军队在二战东方战场上怎样打仗,讲述皮尤河、同古、密支那等每一次战斗的过程与整个战争的结果,同时更写出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弃小争大,和美英结为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从而对外彰显了民族精神,对内而言,剧中的中国军人则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特别美的一方面,即忠与孝,这是始终根植于中国军队之中的,也是始终贯穿全剧的。

  她认为,忠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远征军将士不仅远离父母和故土,而且远离了父母之邦,他们在出征前后表现出的孝,就更加令人感动。剧中还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的对教育的重视。全剧以男主人公韩绍功带领兄弟们在缅甸毛淡棉冒着牺牲生命和违抗军令的危险救出日寇铁蹄下的孩子开始,以韩绍功功成身退、解甲归田当小学教师告终,就非常恰切地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中国远征军》也注入了我们为了民族解放而不屈不挠与敌人斗争的精神。剧中不管是远征军的军人、新华日报记者,还是国民党政府高官、滇西老百姓,包括所有老幼妇孺,都彰显了这种精神。“这是这部剧的灵魂和最可贵的气质,在剧中被表现得格外浓郁、生动。”

  张丽影认为,无论从题材、主题以及价值、意义等方面来说,《中国远征军》都是可以“走出去”的一部剧。她说:“让两岸三地的所有人都知道,炎黄子孙曾经打过这样光荣、悲壮而功勋卓著的一大仗。”

  她介绍,随着这部剧在海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一系列有关中国远征军的纪念、研讨等社会活动将次第展开。

  此外,她也将把该剧带到国外。“俄罗斯、首尔、法国、美国的电视节都要参加,必须要到国外去宣传我们中国人在二战时做过这么重要的贡献,有过这段光荣而壮丽的历程,张扬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而且她强调,“虽然不一定得奖,但一定要去。”

  人性在战争中也会散发光芒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远征军》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高清在线观看)作比较,但是这两部剧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中国远征军》反映了几乎所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征缅战役,在制作上,也是煞费苦心。

  ■重现几段重大战役,揭开历史的冰山一角

  “《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是近几年才被置于大众面前的,所以可能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事实上,这是中国抗战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是中国军魂光辉壮烈的述说,是一段绝对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导演董亚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内物资匮乏,急需大量外援,1938年修建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抗战的唯一输血管。为保住这“唯一”,中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保卫缅甸。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然而中国远征军进驻缅甸作战之路却并不平坦,经历过炮火的洗礼,经历过与自然的搏斗,立下过生死状、却又无奈的撤退……中国军人在缅甸战场上抗战日本帝国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一共有11位军职以上将领殉国。董亚春说:“我们这部电视剧更多肩负的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根据顺着历史脉络,试图重现几段重大战役,揭开这历史的冰山一角。”

  ■每一个战场都有一个侧重点

  中国远征军主讲异国作战,所以战争场面是剧作的一个基柱。从远征军出征开始,经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会战、仁安羌大捷、兵败野人山、印度蓝姆迦整训,于邦之战、密支那丛林战等等众多耳熟能详的战役,而从战争形式来讲,则涉及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丛林战等多种作战模式,所以表现方式上,无论是场景的选择、道具的应用,还是动作的设计、拍摄的手法上都各不相同。

  董亚春表示,每一个战场点都有一个侧重点,比如同古会战是城市保卫战、仁安羌油田大捷是阵地争夺战,地貌特征就存在很大差异,打法上自然更是不同。“多变化的打法相信会给观众带来很多的新鲜感。所以,虽都是战争场面,但绝不会雷同,每个战场都有本质区别。”

  ■通过战场来展示人性

  不过,战场的展示只是战争戏的一部分,最主要还是通过战场来展示人性。董亚春说:“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率兵夜驰援英军,最终一战成名。在拍摄中,我们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描述孙立人与谢孝彰指挥配合的默契,以及在面对英军给孙立人的巨大压力。而剧中最后当我军成功解救了英军6000多战俘时,英国军人那震天的‘中国军人万岁’声,就是对中国军人的最好评价。”

  在该剧地面播出时记者看到,中国远征军整部戏,武戏部分大约占了一半,但每个战役都不是在单纯地讲述作战,而是着力刻画战争中人物的情感,战友情、兄弟情……很多方面,可能更像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战争中起主导,用战争的残酷和浪漫形成对比,更多看到的是人性在战争中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董亚春最后说,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故事大多数是有历史可依的,“拍摄远征军,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用宽广的胸怀审视它,让我们为这些为了和平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致敬。”

  拍摄花絮

  战争场面比例堪称“史上最多”烈性炸药TNT用了一吨半

  《中国远征军》从策划到创作历时十多年的时间,战争场面占全剧的比例堪称“史上最多”,每集制作费超过100万元。

  为了真实还原中印缅战场原景,剧组远赴云南瑞丽勐卯镇新平村搭建了240多万平方米的综合景区,剧组还特意分赴腾冲、昆明两地实景拍摄。

  除了整个大环境的逼真还原,就连道具也可以“以假乱真”,坦克也是不惜重金1:1按照当时美式坦克仿制的,剧中有情节介绍大部队因为要翻越险峻的野人山,重型装备都只能就地烧毁,光是这场戏就要炸毁十几辆坦克,这场“烧钱戏”硬是在导演“不许NG一次性过”的号令下顺利完成。

  实际拍摄过程中,因为战争戏相当多,仅烈性炸药TNT就用了一吨半,火药用了500公斤。但所幸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伤害,这全归功于自己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但凡爆炸戏,只要一条不过就重新设计,绝不拍第二条,因为根据以往拍戏经历,爆炸镜头只要拍第二条,就一定会出问题。剧组邀请HBO热播剧《太平洋战争》特效团队协助,打造了震撼的战争场面。

  涉及的红线都有史可查

  除了在缅甸的战争戏外,《中国远征军》还安排了两条分支剧情:重庆政府高层的醉生梦死、贪腐沉沦、韩绍功老家腾冲的敌后抗战,韩绍功之妹绍英是新华日报的记者,而他的弟弟绍臣在腾冲沦陷后参与了许多救亡工作。邱对认为,这是三条线形成“品”字形撑起全篇架构。

  对重庆高层的描写,董亚春认为这是一种对远征军失败原因的一种解读: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大员“紧吃”;还把用来运输军需的飞机搞来偷运奢侈品。更让人气愤的是,重庆方面对中国远征军朝令夕改、命令不一,甚至同时间有数个机构向同一支部队发出不同方向的进军命令,这让中国远征军“像一个疲于奔命、四处帮闲的戏班子”,在陷入日军重围,作出了惨烈牺牲后,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艰难回国,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篱下。“这其中有英国人使坏,但也有我内部的问题。”

  对于韩家在敌后腾冲的剧情线,董亚春有他的理解:涉及的红线,都是有史可查的:《新华日报》当时配合全国的抗战大局,刊发了很多国军将士在前线的通讯,人物特写;它的文艺副刊做得特别好,在重庆的所有报纸中读者最多,集中内容也是在推动抗战,推动统一战线。

  另外,韩绍臣配合当时腾冲“民选县长”张问德的抗战工作,后者于1943年发表了著名的“答田岛书”。用邱对的话说:“淘到的史实足以撑起这条红线放在里头了。”

  “戴德式钢盔下穿中式草鞋”一点不可笑

  很多观众会发现,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把镜头定格在中国士兵所穿的草鞋上。即使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的士兵,也上戴德式钢盔,下穿“中式”草鞋出现在荧屏上,看上去很有点“头重脚轻”的可笑。在《团长》剧中,中国士兵好歹也有大头皮鞋穿。

  “其实,这一点都不可笑。”邱对说,他们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之后,被英军瞧不起,“英军戏称我们是草鞋军”。他们对“草鞋”二字印象深刻,认为值得挖掘。最早入缅作战的第五军200师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难道也是头戴钢盔脚穿草鞋作战?会不会是史学家玩悲情?一番求证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不是。当时的中国军队,绝大部分都是穿草鞋打仗的!缅甸多雨,道路泥泞,这给穿着草鞋的士兵们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在200师保卫同古一战中,出现了韩绍功直接找到师长戴安澜,为敢死队士兵讨靴子穿的场面。

  董亚春说:“我们在拍摄中,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这样一种‘可笑’,其实在那样积贫积弱的现实下,士兵们仍然如此顽强地战斗,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孙楠主动加盟献声《守望》

  在音乐方面,本剧为了突出历史感,用气势宏大的交响乐进行铺垫。国内歌手孙楠主动加盟,为本剧演唱主题歌《守望》。孙楠之前曾经演唱过多部知名影视剧的主题曲,包括《不见不散》的主题曲《不见不散》,《永不瞑目》的主题曲《你快回来》,这些歌曲不但为影视剧增添了魅力,也给他的演唱事业带来了高峰。对于《中国远征军》的主题曲,孙楠也非常期待。他表示除了要向英雄致敬外,也希望提醒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孙楠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在国门之外演绎了那些动人的故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事迹都让我们感叹和自豪。”

  主题曲《守望》写的是远征军为了理想远赴国外,在血与火中与法西斯殊死战斗的故事,孙楠对这首歌赞誉有加,他说:“确实很感动,不仅仅是故事。虽然歌词并不华丽,但是却很容易触动内心的感情,所以唱起来很顺,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他们心中的热血和坚持。”《守望》中,孙楠完全展现出他的实力,高亢的嗓音感人肺腑,孙楠说:“一首合适的歌更能发挥出歌手的特点,这首《守望》不管是歌词还是谱曲上都非常适合我,因此唱起来也很舒服,很容易能表现出来远征军那种为理想坚持和为美好守望的情怀。”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宝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