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很好看,很过瘾,这已经有口皆碑,这里只说《让子弹飞》不好看的地方。
简单来说,《让子弹飞》的前三分之二很好看,因为这是姜文刻意讨好观众的部分,无论是各种匪夷所思的妙想,几大实力男星的飙戏,精彩的动作与智斗,特别是插科打诨的密集笑料,都满足了普通观众的需要,姜文就是要借此证明自己把电影变成一场狂欢盛宴的能力,这些不必多说,看电影就是了。这里只说后三分之一。
个人觉得后三分之一不好看,此时姜文大概觉得愉悦观众的目的早已超额完成,结尾于便成了姜文完完全全抛开普通观众的个人表达。
姜文的世界都是超现实的世界,但同时也是最现实的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鬼子来了》是,《太阳照常升起》是,《让子弹飞》也是,都是极尽荒诞,但又极尽真实。这一点在影片的视觉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的鹅城,其实在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城门,一个黄四郎的碉楼,剩下的就是一个大广场,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这个广场上发生;电影里民众的直接表现被彻底去掉,成为一个想象的空间,只表现主要人物;美术营造出五彩斑斓,超现实的效果,布景象征化而不写实——些都完完全全是舞台戏剧,而不是电影的形式,《让子弹飞》的故事出自当年左翼文人的影射小说,本来就是寓言,姜文的翻拍将故事完全变动,但惟一不变的,个人认为是保留了故事的寓言性质。
电影的台词惟恐观众不懂,简直已经到了露骨的程度。
——“做生意嘛,跪着没什么丢人的。”——“我还就是要站着把钱挣了!”
“鹅城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了,上任县长已经把税收到了90年后,算起来就是公元2010年!”
“已经没有皇帝了,不许再跪了。”
“这是全世界两颗限量版地雷之一,Made in USA,另一颗炸在了辛亥革命那年,这颗一会儿就给埋上。”
“如果一开始你来的时候我就亲自迎接,而不是跟你搞鬼,今天的情况会不会不一样?”
姜文演的张牧之在黄四郎的碉楼里,问黄四郎:“为什么麻匪能抢你的货,却进不了你的家?”黄四郎答:因为我的碉楼固若金汤。
这时的黄四郎俨然穿越时空,成了雨果笔下的路易十一,我们重读一下《巴黎圣母院》里那段经典的对话——
科珀诺尔冷漠地驳道:“这是可能的,陛下。要是这样,那是因为人民的时代尚未到来。”
……
路易十一:“那么这一时代何时到来呢?”
科珀诺尔始终态度冷静而憨厚,请国王靠近窗口。他说:“陛下听我说!这里有一座主塔,一只警钟,一些大炮,还有市民和兵卒。一旦警钟轰鸣,炮声隆隆,主塔轰隆倒塌,市民和士兵吼叫着互相杀戮,那个时辰就敲响了。”
路易脸色阴暗下来,若有所思。他沉默了半晌,随后轻轻地用手拍打着主塔的厚墙,仿佛抚摸战马的臀部似的。他说道:“啊!不!你是不会如此容易倒塌的,是不是,我心爱的巴士底?”
……
结尾姜文鼓动百姓攻破黄四郎的碉楼,俨然是法国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再现。
当然,《让子弹飞》的打倒黄恶霸成不了法国大革命,同时还是鲁迅的粉丝的姜文,也不会忘记在《鬼子来了》后,在此再次一嘲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最先与最后》),开始姜文演的张麻子攻打黄家,虽然民众饱受恶霸黄四郎的欺压,但都因害怕“秋后算账”不敢出门,而当姜文斩了黄四郎替身的头,人民见到了“胜兆”,于是“纷纷聚集”,曾经不可一世的黄四郎被一推即倒。黄四郎用以欺骗百姓的最大法宝同样为敌所用,反成了自己的最大命门。“万民伞”在“倒黄”运劝中根本不合情理的数次倒下,只能是黄四郎失去民心的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姜武演的那个“最后一位武举”,真是全片最精彩最传神的一个人物设定,本来是黄老爷的一条咬人的狗,蹲在黄家大门口,让他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咬几口,但当看到黄四郎败局已定时,却恰恰是这条狗首先反水,将黄四郎踏上一只脚,用最狠的手段来对付自己曾经的主子。这里面有姜文对历史冷眼旁观的透彻的幽默感。
再说一句,《让子弹飞》里提到的辛亥革命的推翻满清,本来就与电影中的描绘相当类似:当时革命党手中一无钱二无兵三无枪炮,无非是武昌首义造足了声势,造成了雷霆万钧的假象,于是,早就众叛亲离的满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老大帝国的满清如多米诺骨牌般一推即倒,和《让子弹飞》的描写其实并无二致。
前些年时,电影学者戴锦华曾经做过一场名为“刺秦行动”的演讲,她讲到从《秦颂》到《刺秦》到《英雄》,面对同一个秦王,却有不同的刺杀结果,戴锦华认为,是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心理上的一个改变。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让子弹飞》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里,一部重要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狄仁杰》和《让子弹飞》,是两部意义上很相近的电影,只是因为徐克和姜文的个性迥异,所以给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徐克是良性的,对人性尚抱有信心的,而姜文则是暴力的,对人性大概已彻底失望的。作为毛主席的粉丝,姜文的态度并不让人意外。如果说《鬼子来了》“像一把刀子”,那么《让子弹飞》则是姜文射出的又一颗子弹。
最后顺说一句,个人认同的是徐克,虽然那更多只是一种知识分子善意的理想。但姜文和徐克的的世界哪个会更真实,能决定的就不是他们了。
附:《让子弹飞》的一些说明——
十八星旗:火车上的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旗,后来被代表五族共和的北洋政府五色旗和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所取代。
马拉火车:清末由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修建铁路,因为清廷顽固势力的阻挠,改革派不得不用马拉火车以求得到政府的支持,中国近代工业就是在这样荒诞的局面下开始的。当然电影里的1920年肯定是马拉火车已经没有了,姜文只是拿来借用。
松坡将军:张牧之以前跟随的松坡将军即蔡锷,中国近代名将,主张“军人不党”主义,主张军人不介入政治,军队国家化,服从宪法,反对军队为政党服务,袁世凯称帝后民间传说他在名妓小凤仙的帮助下逃回云南,起兵讨袁。所以黄四郎称周韵为小凤仙。
誓师剿匪:这一段十八星旗下姜文等出场模仿的是《巴顿将军》,音乐则是著名的《桂河大桥》中的名曲。
剖腹验粉:金庸在《飞狐外传》中写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小孩因为吃螺被地主诬陷偷吃了地主家的鹅而最后剖腹验食的冤案,是广东佛山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佛山祖庙北帝神像下,有块乌黑的石板,上面隐然有暗红色的血迹,叫血印石。据说是此冤案的见证。《让子弹飞》的这个地方取名叫“鹅”城,大概是借用这一故事的灵感所在。
鹅城:这个古色古香的鹅城,其实取景自广东开平的碉楼群,当时修建这些碉楼,当然是为了防土匪,马识途在小说《夜谭十记》里,不顾当时乱世中中国百姓饱受匪患的事实,指鹿为马把匪说成好人,当然有其借题发挥的需要,但是总的来说当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当年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幼稚病的表现。
四川话版:个人觉得四川话版《让子弹飞》才是“正版”,就像《寻枪》和《鬼子来了》如果配成普通话就不对劲了一样,而且1920年的民国,尚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方言横行才是真实的情况。8年后,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的时候,北京话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广州话,成了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