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独家频道 > “搜狐娱论·观察”论坛 > 第1期 中国电影类型片新说

实录:娱论·观察——中国电影类型片新说(上)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1月08日18:54

    搜狐娱论观察——中国电影类型片新说  

  主持人:各位嘉宾、影评人、各位媒体大家下午好!搜狐网友大家下午好!

  我们今天是搜狐娱乐评论观察的论坛,这是第一次的论坛。今天请到的嘉宾有吴思远导演、导演吴兵、投资人戢二卫、导演张番番、路阳、卢正雨、以及知名影评人吴兵、云飞扬、马戎戎。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中国电影类型片新说,想请大家聊一下中国电影的类型片,怎么说都行,只要在这个主题之下。从现在正在上映的几个片子说吧。现在《西风列》大家讨论得特别热,还有之前的《全城戒备》票房和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大的差距,这两种类型片是不是不太适合在中国发展呢?

  话题一:类型片创作的瓶颈

  观点:1.“类型”不是问题,问题是拍的好不好

         2.类型片的目标观众还很模糊

         3. 一线明星的堆砌那不叫做大片

         4. 缺乏相对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公司

         5. 跟风的话就不会再有成龙(在线看影视作品)刘德华(在线看影视作品)出来

  吴思远:我自己看到类型片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你拍得好跟不好的问题。如果说大家都拍同一类型的电影,那么这个电影圈会很沉闷,就像去年、前年有一段时间都在拍古装的盔甲片,什么片子都是差不多的,那一段时期下来观众真的看得“盔甲疲劳”,我想不是好现象,其实电影应该是多元的,但是不要一窝蜂,每一种类型片出来一成功,我们这里的问题就是大家一窝蜂,去拷贝这种形式,我觉得不好。美国片绝对不会这样,什么片都是警匪片,一段时间什么都是古装片,他们自己分配得很均匀,这是我们自己中国电影、包括香港电影一窝蜂现象特别严重。所以我认为类型片是一个好现象,反而没有类型片大家拍一种电影,那反而就不好。至于受不受欢迎,我觉得第一要拍得好,你拍某一种类型片真的拍得好;第二要有放映的空间跟宣传的空间。

  因为我自己体会到,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只有所谓的大片的空间,比如说现在有五千多块银幕,可以四千多块演一部戏,这种成绩的好其实不正常,全世界都没有,好莱坞不会的,他们院线分得很清楚,你演多少、他演多少,大家很平均来比拼,现在不是。现在中国电影就是千人一面,一部大片出来了,所有的资源、所有的东西垄断,一部电影,一直演到没人看为止,我们要创造一个记录,一亿、两亿,后来三亿。其他的电影都没有办法生存。我觉得这是很不正常的。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大家再讨论下。

  主持人:戢二卫先生。

  戢二卫:我完全同意刚才吴思远导演说的。我觉得因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其实这种繁荣个爆炸性增长就是这两年的事,正因为市场空间、银幕数跟不上电影制作的数量,所以对于电影的要求更强了。电影的艺术品质这是肯定非常看重的,如果把这个先放在一边,我们说投资、对于影片票房预期回报来说,一位导演在微博上说得特别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拍类型片没有票房”,确实是,因为市场环境竞争太激烈,空间太受挤压,必须用类型片做市场细分。这是从票房导向来说的,其实什么片都是类型,之所以强调类型片无非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我的电影有一个鲜明的风格,面对特定的观众群,从而争取观众获得最大的票房。其实类型片,观众观影的习惯、方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比如说在贺岁档的时候非放一个悲剧,肯定不适合,这时候类型片肯定是欢快的、大团圆的。为什么儿童电影一定要放在暑期呢?因为儿童放假是一个观众群。类型片是必须要做的,这是跟电影发展当中事前必须要考虑到的。

  谭飞:今天氛围有点沉重,说点轻松的。我觉得中国类型片导演的追求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因为我们可能跟美国、跟香港地区、包括台湾地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没有明确、明晰的中产阶层,在人家一些地区是有口味的划分、而且必须明确、有直接能够概括的这么一群人。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追求类型片的时候会发现很有难度,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完全不知道的人,而且你预想的类型片往往在这个类型里被他们所不理解、不欣赏。

  这又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导演追求是要要,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给大家一个空间我只要我的追求和情怀,不要结果了。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说中国没有类型片土壤呢?

  谭飞:慢慢要培育,比如像《全城戒备》,可能也想把这个故事讲好,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他想拍一个挺成功的,带着科幻色彩的,但是要发现跟美国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语境无法克服、无法拉近,所以可能会造成一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情况。可能也有刚才说得情况有关系,导演在想的时候老是仅着自己的情怀了。但是确实是这个时代不允许说,你只要表达就好,你可以不理解、不试着理解观众,但是难题就是你无法理解观众,但是中国观众确实比较奇怪,你很难捕捉到他们,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他们在干什么。

  所以我觉得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阶段,从电影行业来说,对类型片的追求其实也在丰富和完善这种转型。肯定要不断地坚持不懈,但是我也一再希望导演们能够记住一定要记住接地气要看着人、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同时也要有的放矢,因为确实中国电影的投资还没到香港那种,已经到了失败一部下一部就没人找了。很多导演虽然失败了,但是因为声势闹得很大,大家还是蜂拥而至,因为电影投资初期有很多好奇的投资者、太多太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这样的黄金时代对于导演要求不太高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了。因为股市起来了,他的钱可能又想能不能投到股市上,我们随时会面对各个行业对金钱追逐的焦点的转移。所以我觉得导演真的要珍惜光阴和时间,珍惜机会,把每一次尝试尽可能做得最好。

  主持人:我记得之前吴思远导演说过热钱进来,会让更多类型片出来。

  谭飞:吴导讲得非常好,他应该是知道圈里的真实情况,确实我们看到很多热钱基本上对你没有要求,但是我觉得没有要求的钱是不靠谱的。当你失去一个要求的时候,你会显得很完全没有抓,你不知道会抓什么,所以慌乱地抓一个。这样往往是不科学。但是如果钱对你的要求比较明确、比较准确,你做的事情肯定会准确。

  这就像考试一样,一定不是对对联,真正的电影还是一场考试,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什么类型片在中国最有市场呢?

  吴思远: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类型片,把那些大明星堆砌在一起,所谓的大片就是有市场的片,因为现在制片人、导演都没有自信心了,就算有好故事找谁,找章子怡(在线看影视作品)加刘德华、李连杰最好再放进去,还不够保险,配角找一个黎明,中国电影现在到了这样的了,为了要拿到两三亿的票房,已经把电影的一个原始的拍摄的规矩打乱掉了。我们叫做一线明星的堆砌就叫做大片。其实大片是要看拍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拍出来感动人,现在所谓大片的标准就是你用多少大明星,这些明星都非常贵、几百万、上千万的,能用就是大片。现在变得唬那些观众,你刚才讲得对,我们现在看电影的观众还停留在看角的水平,有谁、有成龙、成龙加刘德华、再加两个冰冰,这就是大片。现在是这个程度了。

  戢二卫:我补充一下,有时候我觉得不怨观众,怨一些利益集团,您比如说您做的功夫影片,要换成大明星,没准十二月份也被保护下来。我们现在连着四部进口大片都放在十一月份,为了保护十二月份的三部大片,真正明星堆砌的大片。那是国家和政府的,我赞成政府保护国产片的决定,我们牺牲自己保护其他的国产片。观众是能够辨别好片坏片的,但是由于这些看不见的中间环节的上下操纵,变成逼着我们堆砌明星、做大片。谁也不愿意牺牲,那就去堆砌,以得到某些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张番番:电视剧市场好多剧组请不到一线大牌的时候都不敢开机的。电影可能也受这个风潮影响,没办法,我们不得已而为之,必须接受,发行商、伙伴都会有这方面的要求。

  云飞扬:说到吴老师最近的《功夫咏春》如果再回到十几年前甄子丹的情况下,那真是受保护的大片。现在很多信息相互打架,这样的时候观众还是获得一些真实的信息,但是过渡释放太有利的言语的时候,观众得到了一些假象,觉得电影可能非常好,但是一看之后会发现非常不好,会出现几部首周票房非常不错,但是第二周急速跳水。还有《东风雨》,公映之前大家对这部片子非常期待,觉得这部片子过一亿肯定不错,但是最终没有很高。这几部都是试图有作为的,但是宣发过程中肯定出现了问题。

  另外有些片子我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在那个眼上了,《叶问2》双周之后才是上扬的。2009年全中国票房60多亿,去年差不多39块、40块的平均票价,华语片就是一亿人次,一年之内一亿人次的情况下,无数的片子下,怎么去吸引观众,这是类型片、发行方、宣传方都应该找到的答案,可答案答案能不好找。但是需要去找。

  我觉得中国缺乏第三方的、相对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这个公司一定不是宣传公司,提供分析数据,不能等同于宣传的立场、片方的立场,而是客观的。我最近经常参加看片会,有时候会参加讨论会,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各种关系影响下,有些人可能不会说一些好话,会对片方产生一种误导,因为想听一些比较委婉的话,最终是相互催眠的过程,他们也不知道我们这个片子怎么样,每个片商都觉得我这个非常牛,但是最终和观众的差距非常大。怎么样让他们听到真话,每年超过四千万的票房的片子也没有多少部,现在需要一个咨询公司,总之有这么一个、或者多个第三方机构,会好一些。

  戢二卫:说到最后说到类型片,尤其是对于票房的预期,又回到寻找观众,你的观众在哪里,刚才好几位提的特别有道理,现在观众是模糊的,因为中国现在整个的城市社会,它的生活方式、中产阶级的外延在哪里是不清晰的,如果按照正常规律,中高收入人群看电影,没钱的学生应该没钱看那些贵片,中高阶层都没时间看电影,小孩子管家里要的钱,他们变化了很大的观众群。他们零工资但是能够消费。这个角度寻找你的片子的观众确实变得比较困难,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形态很困难。但是作为制片人要试图用你对市场的判断、经验在做项目、考虑项目、选择项目、以及演员搭配、导演等等方面,试图最大可能地发现这个规律、回避风险。

  插播一套广告,我马上要上的《爱出色》和吴导演的《爱情36计》同一档期,回到找观众的问题,现在我的主角是姚晨,他微博的十分之一去看电影,就是一大批。

  另外回到更宽泛的角度寻找观众,我这个电影就是一个好莱坞说的约会电影、十几岁、二十几岁阶段的,学生阶段、大学毕业小白领,谈过恋爱、正在谈、闹过别扭,寻找都市化生活、时尚化方式,这样的人群在中国现在混乱的情况下还是清晰的,所以我的电影就是这群人。不在乎影评人说的,因为所有的影评人都是已婚的,我的观众可能是没看过多少电影的,心里萌动着。影评人的心态和恋爱电影的心态完全不同。

  谭飞:现在真的压力很大,打一个比方,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有点像北京的交通状况,已经特别堵了,但是又不能限行。不能说这个月的单号放爱情片、双号放武侠片。真正的类型片能够在很堵的地方又不靠一些行政指令、硬性的东西来获得他的市场空间,去想办法,骑摩托车,北京堵车的时候最快的是摩托车,摩托车就是小片、跑得快、动能很足,很奇特。

  还有一种法拉利、二环十三开的车,但是是在深夜开,没有竞争的时候开。这可能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

  谭飞:但是中国导演都在追求警灯感。我觉得中国要是老是出现比较多的警灯的车、外宾来的车得让道的车,那么北京的交通永远无法解决,是不是要有一个准入制度,什么方式来准入。现在每年的电影太多,诺大的中国银幕容不下这些电影。北京的立交桥修得再多、地铁发展得再快都没办法容下这个。所以我觉得其实这方面是特别重要的难题,需要解决的。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一些大片,现在非常有压力,可能说的是《西风列》,马戎戎非常喜欢《西风列》

  马戎戎:你们说我非常热爱、或者非常喜欢都是一种误读。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影片而已。我说实话的时候为什么你们都不信吗?

  谭飞:你应该表达你的观点。

  马戎戎:我为什么会这么关注《西风列》这部电影,很大一个程度是我想看一下中国电影的市场现在对于一些非传统的、一些比较有想法的电影的一个容纳度到了什么样的情况,因为前几年可能大家都说正好是大片的镀金时代、都是那种规模比较大、大明星领衔这种电影,不管从宣传市场还是实际市场它们都是航空母舰,在中国电影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商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非常规的一些影片能不能被市场接受,这个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类型的试金石。

  比如说刚才讲到商业类型,这也是一种误读,因为黑色片是非常好的商业类型。完善的电影市场既有大阵容的主流影片,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类型丰富的影片。这个才是电影健康生态健康发展的状况。为什么会关注《西风列》,第一它很有趣,虽然打着西部片的宣传口号,但是我觉得其实并不是一个西部片。西部片对他来说是一种宣传噱头,这部电影看下来,我在微博上,会用独立制作来概括它。我看这部电影,包括宁浩的《无人区》我觉得特别像美国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刀见笑》,我觉得一个新的潮流在出现,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制片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无数独立小片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而且丰富了电影的技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到今年,从今年这几部电影来看,可能中国电影也到了这个阶段,传统的大片不管叙述方式还是被观众接受程度达到让大家很厌倦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心血出现,有没有一些新的从技法上、叙述语言上改变这个东西,而且补充进来的新元素,而且这些新元素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这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关于《西风列》有一个很有趣的观影经验,我去找一场普通观众场去看,上座程度并不是像大家所想得那么好,抛去运作的一些关系,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观众对非线性的叙事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是不是中国观众只能接受线性叙事?这是直接决定到中国电影能够走多远,它的类型能够拓展到多么丰富的很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我觉得需要说一下,今天请的嘉宾类型,因为马戎戎刚才说了,什么样的类型片。因为今天是第一期做娱乐观察,做类型片主要是以吴思远导演为代表的传统动作片的类型片,还有像

  戢二卫:吴思远导演是各种类型片,像《宋家王朝》一样史诗一样的。我也不是艺术片。

  吴思远:其实这部片我很刻意做一个实验,看大家那么热闹,甄子丹拍叶问拍得很好,动作片好像要起来,没人,我就找了两个新人,因为余少群是学武生的,白静又很刻苦,我送她去练咏春,手都打青了。我想做做实验,拍一部中小型的动作片,我拍政治片、《法外情》是伦理片。没有什么类型片,《西风列》我没看过,高群书我也很熟,动作、你为什么动作,你要找一个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摆很多东西,这是我拍电影的一贯风格,故事不好、根基不好上面再花哨不行。如果故事好,你觉得到最后观众一定会感动,我常常讲冯小刚的《集结号》我说你前面三分之二剪掉都没问题,打仗啊什么,人都看不清楚,我说你这个戏的卖点是最后这一段,为他的战友讨公道感动人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同感,你这样牺牲了,到底怎么样呢?所以距离就出来了,所以我觉得那个,我们在座很多年轻导演,我就是以一个前辈的身份来说,先把最后的结果,你要先把它建立好,这个戏的结果一定会感动人,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感触,然后再慢慢倒推上去,把它丰富、把它更好看,但是尾巴一定这样。我常常讲好故事太多了,但是你没有震撼力,尤其拍小片子,取材要走偏锋,如果我不用甄子丹,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拍,因为现在电影实在是,我觉得有点垄断的味道,好的锦上添花,小的很弱,连上片的机会都没有。

  戢二卫:您可以多说说。

  吴思远:我一天到晚评论这样,你搞艺术的人如果有话都像政客那样,闪闪烁烁的,不好。

  主持人:如果像你说的,会有更多好电影出来。

  吴思远:其实我觉得你看一个国家的电影就知道这个国家的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言论自由不自由啊、开心不开心啊,是不是随心所欲啊。一个非常完美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不会看不起那些拍三级片就是很低档,没有,比如说电影的分级制度,为什么到现在一直不分级呢?我们拍片都绑手绑脚的。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如果拍一些好的电影,一亿人看就不得了,一亿人常常喜欢看电影,电影院就很发展。我们不拿一部戏成败论英雄,不是说《西风列》票房不理想,观众不喜欢,我觉得完全不是。我不这样认为,一部戏卖座不卖座有很多因素,假如《西风列》找成龙、甄子丹、李连杰演,不会票房不好。戏看完以后说好或者不好,但是票房不会。因为老百姓还停留在看演员的水平,不会因为讲西部的东西而来试试看好不好。有谁啊,有甄子丹,甄子丹和李连杰对打,好看。我来看,我们现在的水平在这里。

  马戎戎:你刚才讲明星的问题,中国目前的问题有一个,大家想法很多,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国内的问题真的是,整个电影工业的链条是不是建立起来了,只能说在一个雏形上,工业水平还是很低的。您说《西风列》如果有大明星可能是另外一回事。《西风列》是高群书一个人编剧、监制、做导演。这种做法好还是不好?好的地方是保证了艺术创作的想法完全贯穿,但是糟糕的是没有电影工业做支撑,您说如果它资金合适、能够用大的明星来担纲是另外效果,但是如果能够有电影工业做支撑,又是另外一番面貌。来看美国的独立制作,但是制作质量的精致程度,和国内的尝试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的水准,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这里面包括人才、资金、包括技术、包括各个方面。

  主持人:有什么出路呢?

  谭飞:中国电影就四种,投资型、投机型、投靠型、投降型,投降型就是彻彻底底的,投靠型就是要向谁致敬,投资型当然是最科学的,有资本做一个前面的东西,会相对科学一些。所有的个性和情绪都可以在基本下得到规整,因为人、特别是艺术家都是狂放的,经常在一种微熏的状况下创造,如果没人控制就跑了。还有投机型,刚才讲了很多,包括我们提到的有些电影,可能老用哪一个演员,那个演员确实很能打,不停地用他,就想投机,用他就造那种类型。我开玩笑如果中国有些电影工作者知道每年某个特定时段专门拍一部反日的,配大明星、武星,这个票房基本能有保证的。

  这四种以投开头的电影,最靠谱的应该是投资型电影。中国的类型片是要百花齐放,但是每次百花齐放前应该想怎么样把投资收回来。这是最前提的前提,有了这样的收回来,怎么放老板都是开心的,观众也都是开心的。我其实也不是影评人,我什么都写,什么感兴趣写什么,凡是能够纳入兴趣范围的都会写。在电影评论这块特别隐瞒,导演特别怕批评,投资方稍微好一些,因为他有时候觉得批评是对电影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提到导演,如果你批评了他,特别是曾经关系不错的,他觉得你这个人简直有问题,你是不是背后有集团在操纵你,东方社会既是人情社会也是流行阴谋论的社会。刚才马戎戎讲得很对,电影工业还是初期,初期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公众、每个链条上的环节做得成熟,包括评论环节、电影制作环节、包括观众环节,电影票就是选票,美国为什么成熟,因为他们经常投票,我们不成熟是因为经常乱投票,看电影也是这样,反正是被人忽悠进去的,只要忽悠进去,当然出来之后骂人,观众也得骂骂自己,为什么会被你们忽悠,为什么大片把我们骗了。每个环节都要反思,包括很多里面的因素,这样所谓中国电影才能百花齐放,类型片有它的春天,而且有不停来的高潮。

  路阳:现在有很多中国电影还不属于您刚才说的那四种类型,像前两天在华语青年论坛开幕,我们看到王小帅的《重庆》,还有《钢的琴》,很难很清晰地划分到您说的这四种里。

  跟大家分享一个事情,电影观众的问题,我今年到台湾、韩国,专门跑到当地电影院看电影那两个地方看电影的时候什么反应,我在这两个地方看的相对偏文艺的,我们这边票房上很难成熟的电影,而且放映时段不好,但是观众坐得很满,而且有很多20岁以下的年轻人会买票看电影,而且电影字幕放完以后才离开。为什么我们这边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刚才也说了很多电影消费主力是85后、9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真的很容易接受我们给他们的东西,还是其实他们也想看其他的东西,但是因为没有的看。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观众想看什么,还有观众有可能想看什么,但是他没有别的选择。这个原因很复杂,有很多可能性,我只是提出,观众也是在市场里非常重要的环节,市场是否成熟跟观众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两年电影市场里,我们所说的票房上有盈利、成活的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所谓类型片、商业片,观众吃到的东西,其实口味是非常单一的,没有我们给他们更多的选择、院线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接受其他种类的电影。

  我刚才一直在听各位老师的话,有没有在这方面再多听一些各位老师的意见。

  主持人:路阳导演是走文艺片路线电影。

  路阳:我没有想投某种路线所好做一个电影,我跟卢正雨的意见一样,我们希望拍自己喜欢的题材,观众喜欢看就很满足,没有考虑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今年我拍第一部长片,虽然不是一部商业片,或者有商业元素的类型片,但是我们在叙事上、很多方面还是类型片的方式。

  张番番:我觉得吴导开始说的那个就说明这个问题了,现在中国才五千多块银幕,没有基础探讨你说的。就算七千也远达不到中国的满足,一定要看人均幕数。

  路阳:因为美国两三亿人有两万多,中国只有五千多,但是绝大多数票房来自于一二线城市,甚至可以暂时不考虑广大农村地区观众贡献的票房,光考虑五千银幕放在城市里有什么。

  戢二卫:刚才小路提的是挺有意思的,我现在理解你说的意思,对于比如现在主流的年轻观众,制片人不要过多揣摩我,我要看各种很多丰富的东西,但是目前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影片的投资和制片人,不得不很庸俗地说要最大化。比如说去书店,每个书后面都写一个上架推荐,因为书籍市场比较成熟,什么书都有市场了,因为有足够的书店和书架放。比如说《盲人电影院》相当一部分人看,我尽管没有看那个片子,但是我觉得需要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人、有一定知识积淀的人。艺术含量比较大,但是作为制片人来说非常抱歉,我得往后放一放,得找最大化的。随着时间会解决这个问题。再有比如黑色电影的问题,在歌舞片不很多、政治、惊悚片不够多的情况下,黑色电影在往后放。由于市场状况是排队的问题,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

  路阳:我同意戢二卫先生说的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今天拍一个电影进院线能扛一天两天很难说。今年一部美国电影《海扁王》一部商业片,但是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有一种新面孔,中国电影现在还是过于保守,有没有出现有这样新鲜感觉的类型片?中国历史上是创造过神怪电影,当然现在已经死掉了。刚才说到《西风列》的问题,《石头》出来的时候我们都是满怀希望说太好了,这个类型在国外已经早就有了,对中国电影是很新鲜的,我们认为中国电影是不是可以由一些新鲜东西出来,但是又没有了,没有引起其他效应的新电影的形态。其实到现在也是一样,我们不是要先考虑艺术电影的问题,投资方一定希望我们的电影放映之后有回应,只不过是不是太保守了,固守几个类型,没有新的东西出来。东亚电影强国,韩国和日本,他们的市场比中国市场成熟太多,其中之一是他们有很多新鲜血液,有众多25到40岁的电影人,可以给市场输入很多新东西,咱们这儿是不是相对少一些?我有点给年轻电影人做广告的意思,但是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很多年轻电影人确实有想法,但是没有机会实现。也许他们会带来一些新东西。

  马戎戎:我觉得刚才我对你的保守的词感到有同感。我为什么说谭飞老师说我喜欢《西风列》是误读。我说电影环境有一些保守,不光是创作,包括媒体和观众。我为什么喜欢《西风列》我想知道这样的非常规的电影,观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媒体有什么看法。吴老师讲了如果电影能够用大明星、可能票房不会这样。这是很有趣的循环,因为一切都是互动的,所有电影越来越依赖于大明星带动票房,永远不会有新东西出来。电影市场如果永远依赖于已经成功的类型,不鼓励一些新类型出现的话,类型只会越来越保守,观众接受度肯定越来越窄。您说到保守,真的是互动的结果,我们需要一些更年轻、更有行动力、更大胆的年轻人。他想不依靠大明星、已成的框架,就靠我的想法和独特的价值观,能不能在市场上闯出一条路,能不能被观众接受,如果观众接受,他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类型,观众可以接受。这个市场可以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人和新的想法,我自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其实有时候自己在做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杂志也是比较保守的,比如说我在提到《刀见笑》一些新的导演的时候,主编会问你为什么要报这些题目,是不是因为你跟他们私人关系好,你根本没有听说过,比如说《刀见笑》的导演,你根本没有听说过。我说如果大家都这么保守,这个人没有听说过永远不给他媒体曝光的机会、永远不给他电影市场上展示想法的机会,那最后就是哪些人。有什么丰富度可言呢?

  主持人:那些导演真的是为了开拓那些类型吗?他想单纯开拓一种类型,或者实现个人的东西,对于投资人和观众来说不是一种伤害?

  马戎戎:我没有明白,什么叫他真的要开拓一种类型呢?

  吴思远:你刚才没有听懂我讲的,我是讽刺,如果这个片子用很多大明星,也许票房就不同,跟电影拍得好坏没有关系,因为我一直想,也是一直提倡不同类型的电影,大家不要一窝蜂用同一批演员拍一样的电影,高群书拍这样的电影我非常赞成,也希望有其他不同的类型电影可以出现,这样电影类型才会丰富,我自己从来不说我跟风,如果跟风的话我不会有徐克出现,不会有成龙出现,也不会有刘德华出现。我当时在拍《法外情》的时候香港在搞笑片,伦理片简直不能上片的,一上就被骂,说你老土、说教。我都不敢看,我都躲起来,有人安慰我、十分钟汇报一次,有没有开骂。我一直在尝试,有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品种,一个新的片种一定拍得很好,看完简直震撼了,可以拍成这样,你拍一个小任务的戏也可以拍得很好,拍一个反贪污的戏也可以派得很好,我当年拍《廉政风暴》一个明星都没有,全部是业余的人,我到英国洋行里找人,不同的人真的有不同的气质,一个专业演员没有找,大卖座,还引起很多社会效应。我这样一路走来,不在乎你拍什么类型的电影,而是在乎你这个电影类型拍得好不好。

  戢二卫:多元化和冒风险、尝试的问题,说得让我挺动心的,每天基本上要看一个剧本,很多创作人,我为什么这么保守?我承认我保守,很多投资人都保守,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一个很名利的概念,完全不认识的导演来拍这个短片,犹豫来犹豫去还是不能拍。这个思路、决策流程、到底怎么回事,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做一部分投资的人。还是回到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人口的构成形态有很大的关系。我给《三联》做一个广告,如果《三联》成为日常家庭、北京一些小区里都订的一个杂志,这个市场就有了多元化。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最多元化的阶层,有一定钱、而且还有闲,不是疲于奔命的人,才有可能静下心来想一些和衣食住行的,所谓人生、关注一些其他话题、关注一些自己生活之外的心境。美国为什么是成熟的,因为有这个土壤。你看时代杂志,它是一个特别好的,是品类特别高的杂志,但是是大众杂志,美国一个著名的影评人每期在那里写,但是老百姓家家看,所以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作为电影是一个大众娱乐产品,798才有几个?三联杂志有十万吗?

  马戎戎:我说一下,既然您插了硬广,我们发行量肯定不仅仅是十万,应该能够做到近四十万的样子。

  戢二卫:电影在目前中国阶段的时候对于多元化的容忍程度限是很低的,为什么武侠那么多,大量观众还是看武侠,很难官时间改变。随着整个市场容量增加,你比如说银幕如果多了,其他媒体的对于电影产品的盈利空间大了,美国有很多最后叫所谓的DVD,拍完片子没法发行,太艺术了、太怎么样,直接进DVD,直接进电视台,他们能够拍广告狂人这样的片子,都是特别概念、及其冒险的概念,但是能够做,除了我刚才说的人口、社会状态,另外有足够的院线、电视台,有充分的、保险的媒体的依托。这一块失败了,那边接着呢,绝不会血本无归,在中国就是院线,除了院线其他全部可以忽略不计。搜狐还不错,现在给的电影版权提高了,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路阳:特别同意戢二卫先生这个观点,引导也好、逐渐丰富观众口味是特别花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抛开类型的丰富和多样性之外,可能在筛选项目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考虑,有风险或者其他的考虑把它筛选掉。说韩国电影,1997年到2005年有八年井喷的时间,为什么这么强盛?我去那边参加他们的活动、电影节,看到很多特别特别年轻的电影人和导演,有可能刚才吴老师说的不在于什么类型,关键是能做成一个好看的东西。一个三十岁的人和六十岁两个导演拍同一个剧本,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一定有新的东西出来,有新的角度出来,这个时候从这个方向上慢慢延伸看是不是可以由其他种类的电影可以让观众看到。

(责任编辑:薄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