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捅”开《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催生最高好评 极客电影奔向奥斯卡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0月22日19:38

  照理说,奥斯卡前哨战通常要在12月的国家评论会大奖揭晓后,方才狼烟四起。但今年的奥斯卡对抗态势却在多伦多影展后就已显山露水——勇夺“人民选择奖”的《国王的演讲》,在前几周的夺标呼声最为高涨,但是随着《社交网络》蝉联北美周末票房冠军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和去年《拆弹部队》先声夺人的情势颇为相似,美国人显然更喜欢讲述自己人故事的电影。这部由罪案片大导大卫-芬奇推出的转型之作,势必成为第83届奥斯卡的头牌亮点。

  奔“奥”STEP1

  互联网天才的发迹史:最不像传记的传记片

  大卫-芬奇承认,在拍摄这部中低成本的传记电影时,并没想到它上映后会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更不会想到它的口碑也会与奥斯卡产生对接效应。但是翻开奥斯卡历史,传记电影始终是奥斯卡最为青睐的一大类型——原因很俗套:由个性角色独立支撑起来的电影,更易反映评委所喜欢的“人性的丰富性”。远的有《亨利八世的私生活》、《英宫密史》,被风化为经典作品的有《巴顿将军》、《甘地传》、《莫扎特》等等。不过,从最近20年开始,平民传记电影(包括虚构角色)开始逐渐吃香,诸如《阿甘正传》、《百万宝贝》、《雷》之类的励志人物片,都曾在当年横扫各路大奖。从质地上说,《社交网络》也是一部典型的人物传记片,但不同的是,它在传记领域创造了“第三态”——人物等级鉴于超级历史牛人和平民之间,传奇性则游走于真实和虚构之间,因此,芬奇镜头中的网络神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便具备了比杜撰人物“本杰明-巴顿”更加真实和亲民的吸引力。

  2003年,一个神奇的想法出现在哈佛学生马克-扎克伯格的脑海中,他和几个哥们联合创办的Facebook在2004年上线后迅速扩张势力,如今已经成为了拥有全球五亿用户,仅次于微软和谷歌的第三大网站。但是,巨大的成功也引来了铺天盖地的争议,有人甚至当面指责马克剽窃了别人了创意,吃起了无休止的官司,马克与“同伙”在事业腾飞之后关系逐渐陷入紧张,而其个人感情问题更是一塌糊涂。和任何一部成功的传记片一样,《社交网络》最终还是把主角请下神坛,观众在相信片中律师所说的“创造神话需要一个魔鬼”的同时,也逐渐相信,扎克伯格人性中所不可避免的普通人的性格弱点,一个也没有少。这其实也是《社交网络》产生魅力的关键突破点所在,过去,影评人已习惯了《真爱》、《弱点》这样的人物片叙事模式,即以展示70%弱点为前提,最终提炼出30%的优点,从而说明“难能可贵”,而《社交网络》却恰恰相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芬奇对人对事的独特看法。

  奥斯卡已习惯了励志与煽情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的新鲜感注定令它恭候成功。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薄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