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电影节昨天在江阴闭幕了。虽然这是电影节首次在县级城市举办,但这也许是近年来金鸡百花电影节最好的一次。江阴的接待工作、信息传递、气氛营造、人性化管理等细节都让记者觉得无可挑剔。“硬件”确实是没有问题,但“软件”上的老问题却依然存在,那就是百花奖本身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尴尬。
自从金鸡奖和百花奖分家,改制为隔年举办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提名名单就越来越尴尬。由于评选范围被圈定在两年内的国产电影,所以每次的提名候选电影大部分都是旧电影。比如今年获得提名的《非诚勿扰》《叶问》。
这样的制度,让电影节宿命般地被推搡着进入了怪圈。很难想像“过时”的评奖,会让档期忙碌的大牌导演和明星为一部两年前的电影来奔波做秀。话说到这里,一种似有似无的默契就开始形成。虽说颁奖是由101位大众评委按表决器现场决定的,但百花奖的获奖结果很好预测,只要在颁奖前,得知哪位明星会出席,基本上奖项就有份。这其中的奥秘虽然没有人说破,但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主办方明白,提名者明白,当然记者也明白。
是电影大国而非强国
几天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让记者深刻地感受到,该电影节同上海电影节一样,已经成为国产影片宣传的平台。与上海电影节惟一不同的是,前者名气要大得多,而金鸡百花电影节吸引来的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成本电影。按理说,中小成本电影应该更加具有一份精致和锐气,甚至是前卫探索的勇气。但看过一些影片才发现,这些影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个性,表演虚假、故作高深,严重脱离现实,缺少才气和灵感。而这些影片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挣钱。在利益最大化左右一切的前提下,电影创作正在进入一种畸形的恶性循环。而市场大于一切的气氛,同样笼罩着金鸡百花电影节。贾樟柯、王全安、王小帅的作品以及纪录片、动画片、独立制片等其他类型或题材的电影,基本上被排斥在名单之外。观众的口味显得单一贫乏,甚至苍白。这也难怪,非商业影片平时在电影市场的大环境下就被边缘化,影院里基本看不到,自然不会提名百花奖。电影单一的商业功能,不能不让人感到心寒。虽然中国电影市场每年有400多部的电影产量,不能不说是个电影大国,但大国是否就是强国,这显然不能画上等号。
论坛的问题究竟谁解决
时下无论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是上海电影节,最流行的就是主办方在电影节上把专家和学者聚在一起,举行各种名目的论坛,对当下电影界存在的创作、发行、营销、技术环节以及院线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记者发现,论坛上的不少想法和意见,或是提案建议,大都是老生常谈。比如电影界的创作跟风、缺少优秀的原创剧本、影视人才的流失、信息不透明、营销手段的薄弱、技术观念落后、电影票价居高不下等等问题。年年论坛都是这样讨论,次次议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但似乎每次电影节都乐此不疲,专家讲得很激动,听者也是热血沸腾。然而问题却依然存在,市场的改变微乎其微。就比如票价问题,银幕数少时,票价昂贵,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但现在的银幕数在迅速增多,票价的浮动却并没有多少。一场电影首轮放映的票价,其价格不要说亲民了,甚至比美国、香港的绝对值票价都贵。这就不禁让人有些质疑了,论坛上的这些讨论是不是仅止于论坛,显然这是不对的。电影节似乎应该有一些渠道和手段,将优秀可行的建议编纂整理,然后递交相关部门着手处理。虽然实际操作可能并不简单,但至少这是一个办实事的行动,希望论坛不仅仅是电影节自娱自乐的一个环节。当然深化电影体制改革,并不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责任,但如果金鸡百花电影节先行一步,创造上下沟通平台,体现真正的民意,我想电影节会获得更多的尊重,这远比开闭幕式上来多少明星走个过场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