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内地电视

《上海上海》导演回应质疑 不求全面解读上海史

2010年10月06日15:16
  本报文娱新闻版1日、3日分别刊登王琪森的《对历史与人物的误读》和编剧邓海南的《刘恭正不完全是黄楚九》,对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上海,上海》发表不同意见。昨天,正在四川拍摄《汶川故事》的此剧导演毛宁卫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对此作出回应。

  不求对上海历史整体解读

  有批评说此剧没有写金融、纺织等上世纪30年代上海经济的主体行业,单写娱乐业,是误读上海历史,你怎么认为?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最为集中的城市,这不错。但我们这部戏不是对上海历史的全面表现,更不求对上海历史进行整体解读,而只是从刘恭正个人体验的角度表现这段历史。人生各有不同,如果换一个人,这种体验就会不一样。全面表现上海民族工业,这一重任不是这部戏所能承担的。

  人物和场景是对过去想象

  刘恭正是不是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黄楚九?

  刘恭正当然不是专指黄楚九,他应该综合了诸多历史人物,而“大世界”在本片中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也综合了其他娱乐场所的元素。在本片中,这一切人物和场景的设置,是主创者今天对于过去的一种想象和演绎。

  为什么上海戏里没有上海演员担任主角?

  这是市场决定的。其实,演员的地域性并不能决定角色的地域性,中国大多数名演员都聚集在北京,难道说他们都是北京演员或者说就能演好北京人?就像美国人不会去讨论《西雅图夜未眠》中的汤姆·汉克斯是不是西雅图人一样,《纽约黑帮》里的迪卡普里奥甚至是英国人。

  最大成功是塑造海派商人

  有批评说,剧中有不少戏耳熟能详,有些事件似曾相识,你怎么看?

  似曾相识是正面表现上海城市历史的剧作无法避免的问题。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都不能去虚构。如果不拍这些,那就违背了历史真实了。

  本剧不再以黑帮和黑道为主角,塑造了一批精明、能干、大气的海派商人,并努力再现当时上海的黄金时光,可以说是一个突破。本剧在央视的播出收视率年度排名第五,也说明观众的喜爱。值得高兴的是,虽然此剧没有达到街头巷尾热议的程度,但在海内外文化界引起了很多关于上海历史和海派文化的深层次探讨,这实现了创作者的初衷。

  首席记者 俞亮鑫
(责任编辑:小书儿)
 
  [Ctrl+Enter]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