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当下引进音乐剧之怪现象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陈然
2010年08月06日20:45

  怪现象之二:恨不得拉到体育馆去演!

  进入21世纪以来,话剧市场掀起的掘金热潮同样也席卷到了引进音乐剧市场。京城的北展剧场和人民大会堂屡次成为引进音乐剧的首选演出场所,《猫》、《42街》、《阿依达》、《巴黎圣母院》、《发胶星梦》、《芝加哥》……多部音乐剧迷们翘首期盼的名剧都在这两个剧场上演。然而,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

  在百老汇,属于美国剧院和制作人联盟的从41街到53街共有38间剧院,座位数均在500至1700个座位,剧院平均座位数在1100-1200之间(数据引自《北京青年报》2004-02-27)。而《猫》剧在北京04年的首演却是万名观众齐欣赏。在人民大会堂和北展剧场,“看”音乐剧成了“听”音乐剧,演出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范卫华1995年考入中戏首届音乐剧班,毕业后她前往日本四季剧团担任职业音乐剧演员,她演过最多的音乐剧就是《猫》。在欧美和日本等地,音乐剧的赢利模式主要都是靠培育一个成熟的剧目,然后长时间轮演来实现赢利的。范卫华在日本就演出了1000多场的《猫》。在中国,引进音乐剧之所以更亲睐大型剧场,范卫华认为这无非是为了多卖票,而这样的结果便是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

  “音乐剧的魅力在于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共同完成一次情感的宣泄,台上台下的情感是共通的”,范卫华与记者说起在日本演出《猫》的经历,她饰演的角色“魅力猫”升天的那一幕,总能听到临近的观众席里传来隐隐抽泣的声音,“观众的情绪在那个瞬间也感染了我,所以每次演到那里我都放纵自己哭出来。而如果换在大型剧场,演员与观众就无法进行这种直接的交流,音乐剧的魅力也会减半。”

  本该在中小型剧场取得最佳演出效果的音乐剧,被放置在大型剧场,这种怪现象也是演出商们急功近利的表现。等不及轮演,恨不得一次赚回本的心情是焦躁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音乐剧制作的“业余水准”。国外许多名剧都有为之量身打造的剧场,在国内纵使没有此等条件,保证一台演出与场所的匹配也是对观众应有的诚意。

  不然的话,下次不如换到体育馆演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