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拍案惊奇》的艺术总监,英达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剧名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我们不是借《三枪拍案惊奇》炒作的,虽然都叫拍案惊奇。如果非要说借鉴,我们借鉴的是《三刻拍案惊奇》。
“借鉴《三刻拍案惊奇》”,借鉴了什么呢?
《三刻拍案惊奇》,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部明末崇祯年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全篇共三十回,讲了三十个故事。里面没有涉及《三国演义》,自然也就没有诸葛亮、曹操之类的人物,篡改、戏说,都没有。至于现代的商战故事,“合资”、“并购”、“扩张”、“多元化”,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有一些“雏形”的东西,也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
显然,说《三国拍案惊奇》借鉴了《三刻》,不过是名字上的 “部分借用”。故事情节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点搞笑的是,《三刻拍案惊奇》这个名字,也是借鉴得来的!它的原名叫《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八卷四十回,钱塘人陆人龙所作。问世后影响不大,流传稀少。十年后,某个书商将其改头换面,从四十回中翻刻了其中三十回,并将书名改为《三刻拍案惊奇》。作者也变成了“梦觉道人”、“西湖浪子”。
改名“三刻”,实际上是想借势当时较有影响的凌蒙初所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即现在人们常说的《二拍》。
为什么要写“拍案惊奇”呢?由于凌蒙初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行世颇捷”,因而在“肆中人”怂恿下写了"二拍"!——不是书名的借鉴,而是体裁上、形式上的仿效。
“三言”的影响巨大,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创作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必须要指出的是,“三言”中的120篇故事,并不完全是冯梦龙独立创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等改写而成的!
到底是谁借鉴了谁,实际上,已经是“死无对证”、查不清楚了!
再来说说《三枪拍案惊奇》。它的内容,据说是翻拍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与哪一“刻”都扯不上什么干系。可能是“拍案惊奇”四个大字过于醒目,才让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在名字上也动了“翻拍”之心吧。
《三国拍案惊奇》与《三枪》毫无共同之处。如果非要找出共同点的话,大概只能是喜剧风格上的类似了。
英达说“借鉴了《三刻拍案惊奇》”,到底借鉴了什么呢?难道也仅仅是为了名字上的雷同?
“三刻”与“三言二拍”类似,都属于白话文短篇小说集。故事都是来自于民间,大都经过了不断地修改、补充和杜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谴责、有赞扬,有歌颂、有讽刺。
从名字上,不难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对读者来说,每一个故事,都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三国拍案惊奇》对上述作品的借鉴,有形式上的:六段故事,独立成章。更大的借鉴,是体现在创作思想上的。——诱发一些思考,给人一点启迪。
当然,《三国拍案惊奇》是一出喜剧,本质上,还是一道娱乐大众的“快餐”。在制造笑料、生产噱头的同时,还不忘体现出文艺工作者的一点点社会责任感,——不容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