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之春每年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始于2005年的出色合作。2010年,编舞家帕特里克•德•巴纳(Patrick de Bana)和明星舞蹈演员玛纽尔•勒格里(Manuel Legris)将受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之邀为古典舞蹈爱好者献上两场精彩的演出。
节目表:
- 帕特里克•德•巴纳与中国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演员的编舞
- Nefes,双人舞,与帕特里克•德•巴纳和玛纽尔•勒格里
-古典双人舞,与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舞蹈演员
- 唐尼采蒂,双人舞,与玛纽尔•勒格里和中国国家芭蕾舞团
- 阿莱城的姑娘,比才,洛朗•佩蒂改编,与玛纽尔•勒格里和中国国家芭蕾舞团
中国中国国家芭蕾舞团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创建于1959年,目前享誉国际,先后推出融合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国文化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同时还有浪漫的保留剧目,如《天鹅湖》,《吉赛尔》等。前任团长赵汝蘅通过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年度合作,让芭蕾向法国新古典和现代创作开放。2009年,现任团长冯英上任。她希望培养芭蕾的艺术感和创新性,希望将其引向更大胆的创作。
玛纽尔•勒格里
他1976年进入歌剧院舞蹈学校,十六岁加入芭蕾舞团(1980)。1984年,他与伊丽莎白•莫兰一起赢得了大阪国际比赛的头奖。此后,他主要担任独舞角色:《那波利》(奥古斯丁•布农维尔),《天鹅湖》(布尔梅斯特,纽利耶夫),《水晶宫》,《竞赛》,《十五号嬉游曲》,《小提琴协奏曲》(巴兰钦),《紫丁香花园》(安托尼•图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纽利耶夫)。1985年,他获得卡尔波大奖,1987年,弘扬巴黎歌剧院协会颁给他公众大奖。
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雷蒙达》之后(1986年7月11日),他晋升明星舞蹈家。
此后,他不断丰富自己保留剧目:《仙女》,《关不住的女儿》,《帕基塔》,《柴可夫斯基-双人舞》,以及歌剧院拥有的其他作品,巴兰钦的作品(如《珠宝》),还有利法尔、图德、洛宾斯和季利安、纽利耶夫等人的芭蕾作品。他还表演过诺伊梅尔的《Vaslaw》、《胡桃夹子》和《希尔维亚》,普雷洛卡的《公园》,洛兰•佩蒂的《阿莱城的姑娘》和《卡门》,莫里斯•贝雅尔的《竞赛》、《流浪者之歌》等。他首演了《法国/舞蹈》(威廉•佛希斯-1983),《Arepo》(莫里斯•贝雅尔-1986),《圣母赞歌》(诺伊梅尔-1987),《睡美人》(纽利耶夫-1989),《葛蓓莉娅》(巴特斯•巴尔-1996),《希尔维亚》(诺伊梅尔-1997),《Woundwork 1》(威廉•佛希斯-1999),《温柔的谎言》(季利安-1999),《Phrases de quatuor》(莫里斯•贝雅尔-2003),O złożony / O composite (Trisha Brown – 2004) 。
1988年,玛纽尔•勒格里获得尼金斯基大奖。1998年,获得莫斯科国际舞蹈协会大奖。2000年,获得蒙特卡洛尼金斯金大奖。2001年,获得(意大利波西塔诺)列昂尼德•马西涅大奖。2002年,获得Danza & Danza大奖。
他曾获得文学艺术军官勋章和国家功勋骑士勋章。
帕特里克•德•巴纳
他出生在汉堡,骨子里流淌着父母的尼日利亚和德国的血液,他天生爱好舞蹈,这种爱好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具有双重的属性。在汉堡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之后,他进入了洛桑贝雅尔芭蕾舞团,担任主要舞蹈演员,在这里开始锻造自己率直而强烈的独特风格,他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精神之间的桥梁。五年之后的1992年,他加入了西班牙国家舞蹈团,在此担任了十年主要客座演员。此间,他和一些国际知名编舞大使进行合作,如纳乔•杜阿托、威廉•佛希斯、季利安、奥哈德•纳哈林、马兹•艾克等。后来,他还与很多大艺术家进行合作,如伊娃‧耶珀貝恩娜(flamenco bailaora)、阿涅斯•勒特斯蒂、法鲁克•鲁兹马托夫等。他孜孜不倦地在全球众多城市演出,从日本到南非,几乎走遍了所有欧洲国家,还有古巴,美国等地。
2003年,他组建了自己的舞团Nafas Dance Company。他在那里发展了自己的舞蹈艺术观,其基础是各种不同文化融合所带来的异乎寻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