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视 > 内地电视

《生死线》遭名家热议 喝彩与质疑并存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1月14日14:22
《生死线》被称完美
《生死线》被称完美

《生死线》热播引热议
《生死线》热播引热议

  元旦开始在四大卫视热播的开年大戏《生死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与关注度,这部类型化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也成为了全国观众热议的话题。近日,由《生死线》引发的话题与争论不断见诸报纸与网络,可谓喝彩与质疑并存。

  1月13日,《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两大权威报纸分别刊登了著名编剧苏小卫写的《喝彩<生死线>》与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生死线>:从“戏说”历史到“戏写”历史》两篇评论性文章。苏小卫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对《生死线》的喜爱,她对编剧刻画人物的能力、导演把握人物的能力、演员塑造人物的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文章中甚至写有“《生死线》堪称完美。”而肖复兴则肯定了《生死线》“剧情起伏跌宕,演员表演出色”,但是对剧中虚构的英雄史观表示了质疑,他认为该剧过于突出了战争的残酷,过于衬托了草莽英雄的威力:“让那场战争历史变得似是而非。”这两位名家不同的观点可谓鲜明的代表了目前该剧两大阵营观众的看法。

  曾经创作过《那山那人那狗》、《暖》、《沂蒙六姐妹》,现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的苏小卫对《生死线》的喝彩,完全道出了众兰剧迷粉丝的心声:“尽管是看电视剧,但我还是紧张得喘不过气,感动得泪流满面,难受得夜不能寐。”并且得知一部好的电视作品带给人们绝不只是消遣和休闲,更有感动与心灵上的震撼。

  在肯定了《生死线》“火”的同时,从著名作家和媒体评论员肖复兴一方传来的是另一种声音:“过分夸大和神化几位草莽英雄的作用,无疑是将历史江湖化,将战争游戏化,模糊了历史和战争的真实面貌。”他还认为,《生死线》应多一些“循环之理”的醒世作用,少一些戏剧的传奇性。无疑,也是虚构作品必将遇到的创作瓶颈。

  对这两种声音,编剧兰晓龙曾就类似问题公开表示过,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主义情结,在那个时代需要有像欧阳、四道风那样的英雄支撑民众。自己不是写历史正剧的作家,只是想把自己的观点与思想通过剧中人物来传达,让每个观众看完能对那个时代战争残酷有些许思考。

  无论如何,对《生死线》的评论不管是褒还是贬抑或是中肯的建议,《生死线》在坊间得到的热捧毋庸置疑,由其引发的话题和成为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说明了这部剧的影响力。《生死线》的主人公眼泪带着笑容,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生死线》的英雄身上读到了战争了残酷,看到了人性闪耀的光辉,看到了未来的梦,也许这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就成功了。

   喝彩《生死线》

  苏小卫

   去年年初,见人会问看《潜伏》(高清在线观看)了吗?到了年底,见人就会问:看《生死线》没有?

  长篇电视剧《生死线》是个有点类型化的抗日剧。在一个叫做沽宁的江南水城,面对日本人入侵,共产党地下组织、国民党军地双方、帮会势力、地主资本家在城中穿梭纠结,拼死抗战,几经波澜,小城易帜,人们的生活彻底颠覆。脸色苍白身体虚弱说话咬文嚼字的中共地下党员欧阳山川和与他假扮夫妻三年沉默寡言但内心火热的上级领导老唐,心高气傲枪法精准就是说话永远让人不爱听的掉队国军上尉龙文章,思想传统武艺高强笑容灿烂的帮会少主人四道风,表面天真内心强大身怀绝技满腔痴情的海归游子何莫修,还有忠诚可靠的六品,决绝复仇的女学生唐真,爱慕英雄的大小姐高昕,这些来历不同,性格各异的青年为了抗日走到了一起,“敢死队”的格局就形成了。他们的对手是装备精良凶残野蛮的日军和唯利是图认贼作父的帮会,目标是在城中百姓的帮助和掩护下,活着并且战斗下去。

  剧作悬念迭出,情节紧张曲折,英雄数次被逼入绝境,数次死里逃生,每个人物的表现都超越了观众的期待,各种被系成死结的关系又被巧妙地解开。在真实历史背景下,让这些智勇双全有情有义魅力十足的人物在抗战这个大舞台上熠熠生辉。尽管是看电视剧,但我还是紧张得喘不过气,感动得泪流满面,难受得夜不能寐。

  《生死线》的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用事件给人物设置障碍,靠人物行为推动故事走向,人物和事件水乳交融,互为因果,编剧在宽阔的时空里自由往来,故事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实现了长篇电视剧的类型化创作。我们讲艺术高于生活,高于真实,不等于不真实,不等于任意虚构,用虚构的故事写出时代,用笔下的人物抒发情怀,真正的经典不仅仅是娱乐,还要记录当代人对历史、世界和人的看法,怎么写战争,怎么写爱情,怎么写情义,其实就是创作者的世界观。《生死线》站在今天回望抗战,很鲜明很强烈地表达了创作者对这段历史,对敌与友、忠与奸、爱与恨、生与死等重大人生问题的看法。一部作品只有站到这个高度,才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观众产生精神上的交流。巨大的冲突,尖锐的对立,紧张的局面,生动的人物,强烈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使得作品把一个有分量的题材做得更有分量。

  一部作品能有几个人物给观众留下印象几乎可以作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生死线》是群戏,敌我友三方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20个,个个性格鲜明生动,语言个性十足,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编剧刻画人物的能力,导演把握人物的能力,演员塑造人物的能力,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创作的激情和快乐。作为一个资深的观众,我经常会为一部作品扼腕可惜:人物没写好演员有劲使不上;导演没选对演员怎么看怎么不像;演员不投入话都说不好。而《生死线》的精彩也正是这三方面共同的成就,我相信看了这部作品的观众会有同感,当编剧遇到了理解人物的导演,当导演找到了最合适的演员,当演员等到了那个角色,精品才能诞生。

  加之画面讲究,音乐优美,制作精良,人物造型时尚而不虚假,沽宁城迷宫般的街巷和沧桑的墙壁,逼真的战争场面,每颗子弹都不曾虚发,还有优美的歌词:“我的眼泪是笑容,一直陪你到天明,只要是你的梦,就是我们的梦”!《生死线》堪称完美。虽然个别情节尚可更精准,个别段落尚可更简洁,个别人物尚可更到位,但在感动和赞叹面前都可忽略不计。20多年来,这种感动和赞叹在我看《西部警察》、《校园先锋》、《潜伏》时也曾经有过。难怪百度上有很多人在问,沽宁在哪个省啊?

  新京报:从“戏说”历史到“戏写”历史

  肖复兴

   眼下描写6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因为历史相隔并不遥远,和人们的情感更为呼应,而赢得不少热血观众的喜爱。《生死线》热播,就是明证。其中剧情起伏跌宕,演员表演出色,都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但是,其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和态度,却值得重视。一方面,四道风等几位草莽英雄几乎刀枪不入,百战不死,在战火硝烟之中游龙戏凤,无所不能(最后四道风、庞乌鸦等人只是在战争结束后死于偶然);一方面,在过分强大的日军面前,民众灰头灰脸,毫无力量感,成为了彻底的亡国奴。也许,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也许,是为了衬托英雄的威力。而且,在那场战争中,民众的牺牲确实也是惨烈的。但无论怎么说,民众在这部电视剧中连跑龙套的群众演员的身份都失去了,仅仅沦为了一个符号,或只能等死于日军铁蹄之下,或只能企望于草莽英雄的解救危难之中,只是色块一样影影绰绰的铺垫于剧情发展的背景里。

  如此的英雄史观,让那场战争历史变得似是而非。

  我们中国的大众似乎天生就愿意和历史亲近。而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通俗流行的形式,受众面最广泛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般大众了解和认知历史的渠道,并通过这样热播的电视剧,借助历史浇注胸中块垒而指点江山的内心诉求。

  因此,即使《生死线》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的经验,指出这一点,应该是十分必要的。过分夸大和神化几位草莽英雄的作用,无疑是将历史江湖化,将战争游戏化,模糊了历史和战争的真实面貌。

  记得在老北京大栅栏里的三庆戏院的戏台前曾经有一副抱柱联:“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这里所说的“循环之理”,即其醒世作用;“色相于斯”,即其娱乐功能。强调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不应该只是为了娱乐,为了戏的好看,吸引人,而忽视了“循环之理”的醒世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历史的大众化之兴趣,是从电视剧中清宫戏的“戏说”开始,“戏说”显示了历史大众化中“色相于斯”的极致一面。“戏说”之滥,让不少人包括大众在内,不满足或不满于这样一脉历史书写低级的通俗化甚至庸俗化,开始有人尝试将这种历史的演义,从清宫戏进入近代史,特别喜欢进入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战争之中,强化民族外部和民族内部之间生死战争的矛盾纠葛的戏份,将原来的“戏说”改进为“戏写”,排斥了“戏说”中野狐禅式的“戏”,而增加了戏剧元素中“戏”的成分,以戏剧独特的传奇性,作为召唤读者归来的黄丝带。

  在这样从“戏说”到“戏写”的电视剧创作演变的背景中,《生死线》的创作得失值得关注。历史不是可以被我们随心所欲摆弄的奴婢,战争中需要英雄,但英雄不是旧式江湖中的来无影去无踪的草莽。尊重历史,强调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强调历史对于后代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是我们的先辈所认知的戏剧的“循环之理”。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