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好莱坞频道 > 2012世界末日 上映时间:11月13日 > 各方评论

王书亚评《2012》:万物的结局近了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12月14日09:52

  我是在台北的西门町,看这个挪亚方舟的人文主义版。刚好是内地首映的第二天,成都发生5.0级余震,是汶川大地震以来,晃动最强的一次。父母收拾了细软,预备随时下楼。一年半了,我脚下的土地已有过6万次余震,永久地改变了我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感应方式。像大地震前那么活着是一种羞耻,事实上也不可能。

  据说在欧洲有人已四处打听,预订挪亚方舟的船票。其实每一座寺庙,自古以来都有人订票。不过电影中最荒诞的,就是政府卖票,10亿欧元一张。在《旧约》的记载中,挪亚卖了一辈子票,而且都是贵宾卡、免费票,但除了他一家8口,竟然一张都没卖出去。人们年复一年,彼此朝贺,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by the way,那个挪亚根本是疯子。

  区别在于,那个日子是否可以预测。

  很简单,如果那个日子是不可预测的,就有信仰团体卖票。他们没有枪,没有炮,他们也有卖假票的。但嗓子说破了,鞋子走穿了,是卖的多,买的少;听的多,信的少。谁愿拿地上看得见的富贵,换天上看不见的财宝呢?人类的命运,好像一副不整齐的对联,上联是美好的应许,“浪子回头金不换”,下联是残酷的现实,“不见棺材不落泪”。

  如果那个日子是可预测的,就会变成政府卖票。电影描写的这个卖方市场,散户被抛弃,大户人头攒动,国家俨然成为上帝。

  因此这部电影,最令我震撼的场景,不是大地陷落的逼真镜头,而是国家在人类末日来临时所扮演的显赫角色。尽管美国总统的最后讲话,诵读了旧约《诗篇》第23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但由总统而不是牧师向着全世界布道,其实是一个可怕的画面。

  如果世界没有末日,人类就是永恒的,一时的政权没那么重要。如果有末日,但末日是不可知的,国家就更不重要了。因为永恒的意义,早晚要越过国家的废墟。

  但一个可预知的末日,必将产生一个国家主义的世界观。国家轻而易举,就凭借它的财富和权势,僭取了在人类精神事务与永恒命运中的祭司位分。一群科学家、政治家和资本家,在那个日子行情看涨,假冒了救世主。假若末日真正来临时,如这部电影所说,科学数据、政治权势与商业财富,构成决定人类命运的铁三角,对我来说,这幅画面,实在远比灭世的洪水更加残酷。

  尽管登舟时有一段各国政要的良知发现,但这部电影,其实不是一个挪亚方舟的人文主义版本,而是一个国家主义版本。以往好莱坞倾向于把预言末日的科学家与国家主义摆在对立立场,让科学家成为双重的孤胆英雄,既对抗天上的命运,又对抗地上的权势。但《2012》把这张力化解了,倒也显得更真实。科学主义从来都是国家主义的配角,科学是可被购买和征收的。因此科学的全知全能几乎就等于国家的全知全能。相信科学的万能,几乎也就等于相信国家的万能。

  导演在国家主义的拯救观旁边,也拆迁安置了一种多元化的宗教场景:玛雅人的预言、传扬悔改之道的信徒、祈祷的教堂、西藏的僧人等。但他们的信仰,只在一种神秘主义的知识论(他们竟然知道科学才能知道的事)上被肯定,或在面对死亡的坦然上被尊敬,而与人类真实命运无关。

  不过我感兴趣的,是导演在剧情的商业考量之下,刻意留下几个隐藏文本。尤其是特写镜头下的两本书。

  一是古罗马教父波爱修斯的名著《哲学的慰藉》。片头太阳耀斑爆发,科幻作家随身带着的就是这本书。波爱修斯被称为奥古斯丁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在狱中写下这部诗歌与对话体的书。书中讨论永恒和时间的关系,说,“永恒就是同时并完全地拥有无限的生命。”这是单属于上帝的。而一切时间内的生命都无法在时间中的某一刻,认识自己的全部生命过程。一切暂时的事物都包涵一个永恒的现在,这使人类的活动有永恒的迹象。但一切暂存事物都是对永恒的模仿,终将被无限的时间淹没。这是电影隐藏的一种世界观,使末日及对末日的预言,对我们来说,具有显赫而惊悚的意义。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科学家醒来,沙发上放着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这暗示了影片的走向,人类就要像亚哈船长那样,不顾一切,冒险追逐白鲸。梅尔维尔借用了《旧约》的先知约拿的故事。约拿面对上帝的呼召,先是抗命,最终顺服。亚哈船长就是抗命的典型,麦普尔牧师则是顺服的典型。他在船上讲解《约拿记》,小说用了10页来写他的布道。最后牧师说,“服从上帝,就是要违背自己。正是在对自己的违背中,才包含着遵从上帝的艰难。”

  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到期的日子。有人说这影片太乐观,世界没有真的毁灭。也有人说,这影片太悲观,连世界都毁灭了,人心中的自大竟还没被毁去。

  《圣经》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多么美的劝勉和应许。世界的终极意义,怎么可能存在于机械的因果论中,怎么可能存在于国家主义的场域内?写完这篇文字,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有个牧师说,每一篇讲道,都要像对这世界的最后一场讲道。是的,每一次接孩子,我也要像最后一次去接他。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