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金马奖 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 新闻动态

聚焦金马③:动物凶猛 新生代导演再现台湾之光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文/耷子
2009年11月24日17:10
[提要]从1962年第一届金马奖鸣锣开颁,这个华语影圈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62年到1980年,可称为台湾地区本土电影时期;1981年至1995年,可视为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电影的融合时期;从1996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开始参与金马奖的评选,使得这尊金马所承载的“华语电影标杆”的范围更加完整和丰富。当然,在1996年以前,金马奖的评选范围一直局限于非内地电影,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港台电影因为这一奖项的鼓励而佳作叠现,电影人的“自娱自乐”亦夯筑了台湾地区电影的全盛态势,宝岛虽小,但是小动物依然凶猛,新生代导演在新浪潮之后再现台湾之光……[评论]
戴笠忍《不能没有你》的不能没有你独领风骚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独领风骚

   观望•台湾电影宝岛开花

   1981年香港地区电影的大规模进军,1996年内地电影在金马奖上的初露锋芒,台湾电影始终在纠结中徘徊——离所谓“创办宗旨”越来越远的创作现状,曾让金马奖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尴尬。虽然说台湾电影在金马奖提名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从前17届的90%到中间60%,这样的变化让人感慨,但是从去年重头戏依然落在自家门口。低迷了太久的台湾电影在去年,《海角七号》在金马奖上花开富贵,使得台湾影人出现集体陷入打鸡血的兴奋状态,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新人也依然被台湾影人纷纷索走。

    从今年的提名名单上看,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是今年最佳剧情片奖的头号种子选手。(独家专访戴立忍:不要想太多 关键是“拍出来”)这是一部从表面上看渲染极致苦情的典型台湾电影,但它的煽情技法,却早已不同于《我这样度过了一生》之类以大量对白和画外音推动剧情发展的模式。《不能没有你》并不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但相对于矫情、做作了很久的台湾地区电影而言,它无疑是一部出色的诚意之作。随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开始大范围侵袭,但是在自己家门口,大热的台湾电影依然是金马奖的重中之重。“金马奖,不能没有你。” 

  执行•本土情怀无处不在

  金马奖颁奖典礼最终演化为规模更大的金马影展,缘于台湾地区对这一电影标志性盛事的看种,影展大致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华语影片进行竞赛,评选年度各大奖项;二是邀请世界各国电影作品参展,并邀请国际影人前来助兴,美国女星伊莉莎白-泰勒、法国男星阿兰-德隆、好来坞导演罗伯特-怀斯都曾出现在金马红毯上。不过,金马奖的盛大狂欢,长久以来一直是由台湾地区本土从业人员主持和执行的,因此整个活动依然充满了本土特色。主办方特别设立了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聘请了15人(或以下)的执行委员进行运作,设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一人,下设三个组,进行行销宣传和造势。另外一个竞赛电影小组,则负责评奖环节、影人邀约、字幕翻译和运输拷贝等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台湾地区的本土属性,位于最前端的颁奖典礼主持人也从“港台混搭”模式,逐渐演变为了台湾主持人的独角戏,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金马奖的本土属性。

金马奖主席侯孝贤左右着整个台湾电影的脉动

    召唤•台湾电影召唤新生势力走出围城

    台湾电影经历世纪末的滑坡,新世纪开始曙光也迟迟未至。用数据来说话,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电影能保持一百多部的年产量。经历了新电影的幻灭和90年代初的市场开放,台湾电影落到了年产量十几二十部的样子。该情形一直延续到近两年终于稍有改观,但也仅仅是到了二三十部的样子,一年到头叫不出几个片名的那种。

  不得不说的是在2008年,由于《海角七号》的上映,这一年的台湾电影似乎出现了苏醒迹象,类型繁多、品种丰富,观众重新被带回到了电影院。《九降风》在九月份二次上映,年底时有近十部电影拽着《海角七号》的黄金尾巴上映,这些都是海角效应的综合反映。只是到了2009年,整个上半年乏善可陈,台湾电影又恢复到以前死沉沉的模样,仅有戴立忍执导的一部《不能没有你》听起来名头响些,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亮点值得一提。
 
  《海角七号》给本土民众打了鸡血,但是这并没能立即拯救台湾电影,否则魏德圣就是天神下凡。再有制片人对台湾电影有了信心,2009年刚好是很多剧组开工、大量投资到位的一年,面对这样的电影制作期,即便魏德圣本人也要歇息喘上一口气。可以预见今年的台湾电影不会有太多惊喜,希望“渺渺”,难以“阳阳”。

  到了2010年也不能过于乐观,魏德圣新片《赛德克巴莱》和侯孝贤《聂隐娘》未必能准时拍摄完成,正式上映后也得面临检验。台湾电影的大制作和大片梦凶险无比,背后制约原因不外乎市场有限、工业未成型,一个海角现象实在难以复制。对2008年台湾电影魏德圣一直有自知之明,他比喻说那就像是一次心脏电击起搏,是死是活,2010年就能见分晓。还好,有一批台湾导演依然没有放弃对台湾电影的梦想,因此未来真还不好说,有这么些新导演的作品可以观望。

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成为台湾电影的一大新亮点
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成为台湾电影的一大新亮点

     魏德圣

  《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作了4.6亿元新台币的票房,折算成人民币也有近一亿了,这还不算内地两千万票房,小成本影片能取得这等成绩实在不易(想想能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也没几个)。魏德圣的名字之前无人知,他引以为傲的资本就是《海角七号》,吴宇森和李安都对他表示了欣赏也愿意提供帮助。再《海角七号》本来就是《赛德克巴莱》的一块试金石和敲门砖,他的前途被看好也是再合理不过了。唯一不同的是《海角七号》时,魏德圣没有太多目标想法和压力。现在到了《赛德克巴莱》,众目睽睽之下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不知道他的制胜秘诀能否再次发挥功效。

  当魏德圣几次前来内地参与各种活动时,他心里也明白了香港导演北望神州的苦心。内地市场那么美味的一块蛋糕,一个冷了大半年的《海角七号》随便也能卷走点钱,实在有够他好好反省的,早晚也要打进来。不过魏德圣能否获取准入资格我们不得而知,但改行当导演的周杰伦早已走在了前面。  
 

钮承泽《艋舺》令人期待
钮承泽《艋舺》令人期待
  钮承泽

  钮承泽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大倒苦水,就差自抽耳光来发泄不满。作为台湾新电影的“直系演员”,钮承泽的星途和人生都走得不算顺利。还好没了那股冲动劲头,拍摄偶像剧让他起死回生,一部情非得已也找回了人气。新片《艋舺》值得期待,此前钮承泽一直希望跟周杰伦合作,无奈生出摩擦只能放弃,结果周杰伦去拍烂片王朱延平的《刺陵》,钮承泽联手李烈挑战这部讲述兄弟义气的黑帮片(李烈也是《囧男孩》的制片人)。 

《九降风》为林书宇打响了名声
《九降风》为林书宇打响了名声

  林书宇

  有批评声音说《九降风》进步不大,看上去还是台湾青春校园片的情调。不过把《九降风》跟同系列的《烈日当空》一比,林书宇在剧本编排和整体调度上就要好出许多。《九降风》看似格局小,东西老套,实际上从《海巡尖兵》到《九降风》,林书宇在细节铺垫上都能做到针线缜密,打算拍摄的女性题材作品如能保持同等水准就肯定是个好片。

《囧男孩》导演杨雅喆
《囧男孩》导演杨雅喆

  杨雅喆

  杨雅喆的创作经验主要来自一些电视剧拍摄,《囧男孩》里他把童年时光表现得不落俗套,虽有灰暗一面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欢乐,结果投资人也要求他的新片必须保持类似的调子,这让杨雅喆感到有些困惑。由于《囧男孩》是跟着《海角七号》上映,票房被带动了一番,所以最终还表现不错。杨雅喆在电影上的经验并不多,但还是值得“一种关注”,毕竟台湾电影需要更多的类型题材。 
 

《六号出口》导演林育贤
《六号出口》导演林育贤
   林育贤

  此君作品水平起伏很大,纪录片《翻滚吧,男孩》受到好评,《六号出口》又表现得有些幼稚。在这些新导演中,林育贤是作品最多的一位,实在有点左右逢源的才能。《海角七号》之后半年,他就赶紧如法炮制拍摄了田中千绘主演的电影,能看出点追求不过结果可想而知。在奔往商业的道路上,林育贤还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独家专访林育贤:除了爱和钱,拍片更需要理性)

向摄影师致敬的海报

  溯源•宝岛塑金马

  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被习惯性地称为“台湾电影金马奖”,是因为它最早由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发起主办,颁奖典礼的费用后来转由台湾地区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承担。按照金马奖最初的创办宗旨——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彰对华语电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影人,因此该奖在前17届全部由台湾地区本土的电影人获得,影响力也相对有限。“金马”的由来和那个马头形状的奖座,从理论上讲并不是一回事,因为“金马”两字分别取自“金门”和“马祖”的第一个字,带有颇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最为有趣的是,这种解释也落实到了奖座本身,虽然那是一个马头,却不是“金”的,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奖座过于亮闪而显得俗气,主办方企图让青铜材质让奖座看上去更像一件艺术收藏品。

金马奖一直从另一个侧面记录台湾电影风雨兴衰

  奖项•台式奥斯卡

  虽然台湾电影的工业气候十分有限,但作为华语影圈历史最悠久的奖项,金马奖奖项的设置却异常齐全,从创办之初就完全拷贝了奥斯卡金像奖——台前和幕后的影人同时被奖励,技术奖的数量和重要奖项旗鼓相当。目前,金马奖的主要奖项包括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动画长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创作短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原著剧本、改编剧本、摄影、视觉效果、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动作设计、电影音乐、电影歌曲、剪辑和音效等20多个奖项,超过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值得一提的是,金马将在创办之初,还特别喜欢大分猪肉——除最佳剧情片之外,还特别设立“优等剧情片”进行鼓励,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80年(第17届),最夸张的是1971到1980年十年间,每年的“优等”多达5部,这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台湾电影繁盛时期的风貌。此外,1962年到1966年连续4届的“资助电影大奖”,也累计推出了8部电影,其中包括了《赵氏孤儿》、《凤凰》、《八十八号情报员》、《最后的裁判》等颇具知名度的台湾电影。

李行
李行同样是台湾电影的掌门人之一

  宠儿•熟人加熟面

  由于前17届金马奖仅仅是台湾地区本土的电影狂欢,因此很多内地观众日后才熟悉的面孔,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已在金马奖上大包大揽,功成名就。譬如我们在电视剧里常见到的归亚蕾,早就以1966年的《烟雨蒙蒙》和1970年的《家在台北》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霸王别姬》的制片人徐枫是1976年和1980年的金马影后(《刺客》/《源》)、为《正大综艺》配唱主题歌的翁倩玉是1972年的金马影后(《真假千金》)、马锦涛版《倚天屠龙记》中的“老张三丰”常枫是1976年影帝(《香花与毒草》),就连《倚天屠龙记》里亲爱的灭绝师太张冰玉,也曾在1969年凭借《小镇春回》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可见,金马奖早期“培育”出的优秀演员何等之多,只是这些人通过大量电视剧被内地观众认识,却发生在了几十年之后。另一个让金马奖感到骄傲的是,至今,获得最佳导演奖和导演奖提名最多的,都是台湾地区的当家影人——李行和侯孝贤。李行曾凭借《养鸭人家》(1964年)、《秋决》(1972年)和《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年)三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侯孝贤则凭借《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好男好女》、《海上花》和《最好的时光》7次获得最佳导演提名,两次获奖,成就亦相当惊人。

《养鸭人家》等电影塑造了全盛时期台湾电影的一种规则与风格

  全盛•风格化当道

  1980年以前的金马奖,昭示了台湾地区电影的全盛时期,当年电影的创作环境和电影风格,给日后影人留下了诸多回忆和参照。李行和白景瑞早期都是驾驭金马的高手,他们的电影基本不具备现在的商业噱头,完全靠朴实的镜头语言打动观众,比如《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人在天涯》、《寂寞的十七岁》等,这些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了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诉求。另一方面,来自香港地区的李瀚祥,又在这一时期显现出与李行、白景瑞迥异的风格,196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横扫金马多项大奖,黄梅调电影征服了台湾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马奖创办之初的包容性。几年后,金马奖又从注重导演逐渐演变到对演员的推崇——二秦二林的崛起,让金马奖顿时有了吸引人的声色:秦祥林拿过两次金马影帝,秦汉拿过一次,林凤娇夺下一尊最佳女主角,只有林青霞空手而归,在琼瑶阿姨《庭院深深》、《烟雨朦朦》、《几度夕阳红》等片的助推下,四人的事业到达顶峰。只可惜,台湾电影这种艺术与商业兼容的美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就显现出颓败之势。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逃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