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良 |
1963年,老舍先生曾以“幼小喜丝竹,功成20年。韵声长自远,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静,秋云断复连。翻新裁古调,歌舞倍增妍”的精妙诗句概括过一个人的演奏技艺,这个人便是“国宝级”京胡大师李慕良。作为马连良的最佳搭档,李慕良因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而世称“李派”。8月7日、8日,群星荟萃的《中华神韵——李慕良作品暨京剧经典唱段音乐会》将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和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届时,他所创造的美妙音律将在其长子、著名京胡演奏家李祖铭以及众多梨园名家的演绎下得以传延。
与马连良珠联璧合
但其实最爱余派
李慕良7岁开始学戏,工老生。9岁习琴,12岁登台,被誉为奇才。15岁在长沙拜马连良为师,同时刻苦钻研琴艺,后拜在名琴师徐兰沅门下,此后对孙佐臣、杨宝忠、王少卿等名家的技艺兼收并蓄,琴艺大进,20岁便名噪剧坛。
91岁,几乎与一个世纪同岁的老人,如今是否身已老,心已老?“不!只要一说戏,头脑倍儿清醒。”经常在身边照顾父亲的小儿子李祖龙告诉记者,父亲一辈子也离不开京剧了。“京剧艺术已经刻在了他的脑子里,想抹也抹不掉了。”有一天,父亲叫李祖龙放马连良先生《龙凤呈祥》的录音带给他听,一边听一边聊,“赵云该出来了,我那阵儿经常来这活儿。”咦?李祖龙脑中充满了疑问,“1940年后父亲开始为马连良操琴,您来这活儿,马先生的胡琴谁来拉呢?”老爷子的眼睛一亮,“那阵子还有杨宝忠呢,杨宝忠为马先生伴奏。”“文革”前,李祖龙曾经在家里看到父亲的一些剧照,“漂亮极了,扮《淮河营》那出戏,活脱一个马连良。”
虽然李慕良被公认为马连良的最佳搭档,为创马派出力甚多,但是他最喜欢的其实不是马派。“父亲最喜欢的是余(叔岩)派,他和李少春的私人关系非常好,时常在一起说戏。对孟小冬,父亲也是充满崇拜之情,没事就去给她吊嗓子,父亲说,他能从她那里吸取很多东西。”
三把名琴穿越风雨
写就音韵人生
响亮纯净、雄沉刚健、挺拔激越、穿石裂帛,用这样的词汇形容李慕良先生的琴音并不为过。除了他深厚的功底,伴随着他穿越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三把名琴也是功不可没。在即将登场的晚会中,《长征颂》就将用到其中一把——紫罗汉担子西皮胡琴,由于李慕良年事已高,子承父业的大儿子李祖铭将携这把名琴演奏开幕曲。
这把西皮胡琴尺寸不大,通身绛紫色,担子细而坚实,出音瓷实,甜净而无杂音,里弦“厚”,外弦“亮”,泛音“扎人”,可谓绝佳。“这把琴是著名琴票乐朴荪先生割爱所赠。如果听一听马连良先生唱的《失空斩》和《淮河营》,还有《四进士》中的西皮唱腔伴奏和西皮《小开门》曲牌,即可品味这把琴的特色。”李祖铭介绍说。
此外,李慕良还有一把尺度适宜、竹节赶巧、粗细适度、精工细作的二黄琴。这把琴则是洪广源师傅特制,最佳调门是E调,低可定到D调,高可到F调。琴音宽厚、甜美、圆润。据说当年杨宝忠先生要以精制琴箱来换这把琴,最终也未能如愿。而在上世纪30年代跟随李慕良走南闯北的其实是另一把李慕良的父亲传给他的琴。李祖铭回忆道:“这把琴经受了许多场面的考验,当年父亲曾用这把琴为言菊朋先生伴奏。”
与张大千是至交
更是“酒肉知己”
李慕良平日里话不多,走下舞台的他很爱看书,最爱的便是《三国演义》。“父亲不太喜欢多说,一点都不像京剧界的人,更像一个知识分子。这段时间,广播里每天中午播《三国演义》的评书,父亲是天天听,集集不落。”因为家境贫寒,李慕良只上过两年私塾,但他却写得一手好字。“父亲爱书法,好画画。直到现在家里还珍藏着一把折扇,扇子一面是张大千为父亲画的画,另一面是章士钊为父亲题的字。”
张大千喜欢李慕良的戏曲,李慕良则喜欢张大千的绘画,两人是至交。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喜好,那便是美食。这道菜该怎么改造,怎么做,说好了两个人还会约在一起琢磨探讨。现在那拨儿京剧、文艺界的大家多已故去,而李慕良的琴声则成了重温经典的时间桥梁。
李慕良其人
京剧琴师、京剧作曲家,自幼喜爱皮黄,19岁时开始向徐兰沅先生学琴,22岁后一直为马连良操琴。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指点下,他潜心钻研,自成一家,形成飘洒俊逸的马派唱腔风格。
曾为京剧《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赵氏孤儿》、《逼上梁山》、《海瑞罢官》、《闯王旗》和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岩》等设计唱腔,并对京剧曲牌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其中《夜深沉》、《万年欢庆》、《春夏秋冬》极具代表性。此外,他还创作了《新东方赞》和《跃龙门》等新京剧曲牌。记者郭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