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高考1977》 > 媒体评论

《高考1977》动人心魄的集体记忆

    近日由上影集团出品的《高考,1977》,正如其片名所告诉我们的,表现的是1977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入学考试。现在高考年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在1977年,这却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因为在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规定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忽然被宣布为“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应该扔进历史的垃圾箱里”,并明确要求停止招生,彻底改革,从此一停十年。其间1973年有过一次例外,却被“白卷英雄”引发的事件搅黄了。后来虽然恢复了招生,却改为经推荐选拔,直接从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停止高考十年,以及整个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人才断层的严重后果。直到文革结束,邓小平一锤定音,坚决恢复高考和招生,才有了1977年破例安排在冬季的高考,从此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使许多人才脱颖而出,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影片《高考,1977》一开始,通过农场在放新闻纪录片时,因停电自己发电的艺术处理,反复播出邓小平复出的片断,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展示了当年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也预示了故事发展的未来趋势。但影片的侧重点显然不是展开高层如何就恢复高考进行决策和运作的过程,而是把东北一个农场作为具体故事的发生地,因为那里有许多知青,他们正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把宏大的政治背景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正是这部影片的构思所在。

  影片没有一下子展开迎接高考的情节,而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之前“推荐选拔”中的故事。一切还是按照老办法在进行,这就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弊端,更使想圆“大学梦”改变人生命运的许多知青产生了心理失衡。影片中通过超负荷的负重比赛来争取被推荐的插曲,就这样发生了。因为既然取消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制度,那么体力似乎可以作为劳动能力和表现的一种测定。但这对于体力差的人来说又是不公平的,于是有了私下网开一面的推荐约定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推荐制度造成的悖论。另一方面,农场的负责人老迟还是按惯性思维来安排一切,他坚持推荐选拔的既定方针。当传闻要恢复高考制度时他认为是谣言,当正式通知下达时,他出于农场工作等方面的考虑,采取了消极甚至变相抵制的态度,如要通过农场的初试才能取得报考资格等等,其实都违背了新的精神。影片并没有把他设定为居心叵测的人来塑造,而是表现了这个质朴粗犷的基层干部受“凡是派”思想影响的一面。正是“两个凡是”,在文革结束后阻碍了拨乱反正的步伐,这同样表现在阻碍恢复高考制度方面。影片借老迟一角,带有以小喻大的用意。

  恢复高考制度,触动最大的自然是知青和他们的家长,《高考:1977》用许多情节场面作了生动细致的表现。如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这使她成了“黑五类”,曾给她带来了种种麻烦,也幻灭了上大学的梦想。因此当尚未平反的父亲千里迢迢从上海来看她,并给她带来珍贵的复习资料时,她一度采取了拒绝的态度。爱情、事业和高考也可能成为一组矛盾,当男主人公王卓彦成为老迟的接班人时,是与女主人公一起参加高考,然后双双离开农场,还是恪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留在农场?最后他把女朋友陈琼“骗”进了考场,自己却中途离开了考场。爱情、信仰、承诺,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影片最好的段落之一,是表现知青与老迟在要不要农场盖章开报考证明的事情上发生的冲突。明明新的规定是自主报名,而老迟非要经他盖章才能报名,认为“公章就是王法”,他要“誓死捍卫”,实际上是变相的压制,这就与急于报名的知青发生了冲突。知青们只能采取绝食来对抗公章决定命运的土政策,迫使老迟让步。影片是从是否尊重人、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角度来表现这场冲突的,其立意也是较为深刻的。

  影片中最感人的场面是一群知青乘拖拉机去赶一天一班的火车,没料到拖拉机半道出了故障,知青们只得一路狂奔去追赶已经启动的火车,眼看火车咆哮着渐行渐远,赶考的希望转眼成空。幸亏老迟驾车赶来,路远迢迢地把他们直接送到了考场。这一波三折的叙述,加强了故事的悬念,把知青赶考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老迟的转变交代得一清二楚,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同时,这段长长的电影叙事和几组镜头的组接,也成为一种隐喻,暗示了人生道路的曲折多变,以及曙光在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恢复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出现了许多关注现实反思历史的优秀影片。近几年随着电影市场化的推进,电影创作日趋多样化;另一方面,对票房的追求,使娱乐性的商业电影成为主流,相应地真正关注现实反思历史的影片有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氛围下,《高考,1977》的出现就带有一种召唤的意义,因为它是那么真挚执着地用电影的手段来表现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再现曾经改变一代人命运的事件,让缅怀、悲情、激励的情怀感动着观众,使他们重温这段历史,复活了一段动人心魄的集体记忆。值得指出的是,本片导演江海洋本人就是当年高考的亲历者,他是带着这种集体记忆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来执导这部影片的,因而能够真切地再现当年知青的生存状态、他们内心的渴望和冲动,以及在命运的转折点作出勇敢的选择。(王纪人)

  
(责任编辑:CL)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邓小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