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看着身边许多怀有各类梦想的人,在遥远与现实之间焦灼,即便偶尔飘来花香,但时间灰烬后,有的人寸土必争,有的人永远放弃。一片美丽和狼藉在这个哼唱《那一年》都略显苍凉的土地上绚烂绽放,就像我在听到万晓利低吟起《女儿情》时控制不住的泪水,一种想把这种纠缠在自我世界里的自由完全释放的感觉充满了大脑。
1、
为梦想在物质和精神现实中徘徊的人,大多怀了一颗自我感觉永远自由的心脏。到底自由不自由,谁知道呢?只是他们觉得,实现了理想,就自由了,于是他们在这条看似康庄的大道上披荆斩棘。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正是这样的命题。唐僧和宝玉,一个有理想无爱,一个有爱无理想,他们在尘封的故事里戴着想冲出禁锢的枷锁生活,一个只愿比翼双飞却天地阴阳两隔,一个只想取得真经却艰难跋涉14载。他们有自己的苦衷。
其实宝玉所厌恶的经卷书文,正是唐僧所向往的;宝玉所想要的私奔的自由,也是唐僧所拥有的。唐僧所厌恶的儿女情长,正是宝玉所擅长的;唐僧所想要的和谐普度和谆谆亲情,正是宝玉所得到的。如果,他们的角色互换,让理想建立在爱上,或者,爱建立在理想上,让他们都实现自己,会发生什么?
忽然一下子就明朗起来,他们在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后,还是会有难念的经。是的,欲望,爱是,现实是,自由是,活着是,希望是,亲情是,理想同样是。现实与理想不过是一丘之貉。宝玉最终依然逃脱不了宿命,唐僧发现取经之后,理想也只是修成正果。这,是他们想要的吗?谁又说得清呢?我们就在这种数不清中过了一年又一年,长大了,变老了,知道了,流泪了,入土为安了。
我们每个人,面对爱情、生活以及亲情,还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时,经常会冒出那么或大或小的一点儿不愿意承认的卑贱:或者得陇望蜀,或者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或者自惭形秽,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我们站起来,掩饰住不易察觉的那丝冷笑,为之奋斗,称之为为了理想。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成为对方的正当理由,山那面也许就住着神仙呢?于是这成了梦,我们像互换过身份之后的唐僧以及宝玉那样,乐开怀,悲伤心。
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跟原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融合成一块儿的概念中能感受到一种力量,或者说一种情绪,它引领我们前行,去创造,去突破。
《西游记》充满抗争,《红楼梦》追求理想却惨遭破灭,一喜一悲,一扬一抑,理想的完满和破败就在这种情绪里诞生,放大到舞台上,权当作一次“记忆的修订”。我们把自己和舞台人物融为一体,在交流过程中,把体验变成与现实与自我相关的思考,对自身环境和存在重新审视和解读。
2、
话剧《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应该是在一个双空间的并置舞台上发生,一边是互换后的唐僧,一边是宝玉,中间是一座似乎可以互相关联的桥,有些许淡蓝色的大块云朵在舞台顶上停滞,就像他们不变的宿命。所以,写实显然不是该剧的风格,就是一种虚幻,一种荒诞,彻底的,甚至带有一点儿戏谑的味道。你对历史开玩笑时,它反倒跟你严肃了。反之亦然。
只是要注意,舞台布景的颜色切忌使用过碎,要将整个舞台和每一个表演区都当作一个画面来看,这样来看构图看色彩就会清楚得多。
这时的灯光会根据剧情作反差极大的设计。宝玉与唐僧角色互换前,宝玉经历跟师徒和妖怪的关系、女儿国等事时,唐僧在大观园教化其他人、挨贾政暴打、与秦可卿的情不自禁以及看到贾母溺爱想起冤死的父亲的情景,最好根据人物内心的活动,将反差做到极致。这样猛烈的暗示,会更让人感受到,是对当下的警醒。
唐僧和宝玉穿着古代的服饰更身临其境一些,而其他人,比如贾政,则可穿西装等。服装设计可灵活一些,在整个戏进入到二十分钟之后,唐僧和宝玉去做互换之后的事情,戏会进展到相对活泼好玩互动的环节,这个时候的服装调配也应该能配合着调节戏的节奏。
音乐则是相当重要的。《女儿情》、《葬花吟》的最后副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部分、《何必西天万里遥》等,会在相对应的故事下原音重现。这几首选自音乐专辑《你在红楼我在西游》里的歌曲,跟该话剧的气质极为符合,都是关于梦想与现实,自由与宿命,都用历史这个借口,去描述当下人们的生存感知体验。像那张专辑里说的一样:同样的主题在同样的土地上发生并进行着。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3、
导演不是靠阐述排戏,而是靠想象力,所以这个东西只作参考,我们知道我们要跟现代人讲什么我们怎么做就好了。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
我要说的是,这部意外的沾染着太多缘分的戏,需要的是我们这个靠谱团队的咬牙努力,主创、制作、舞美、灯光和演员等等每个环节的兄弟姐妹们要充分调动起热情。我们要相信。相信这个团队,相信从讨论剧本到排练到演出,来给我们献计献策倾力指导的那些远比我们名气大的人,相信我们自己。
听下那句广告词吧,或许能让我们马上放开手脚去干:谁能挡住你,是别人还是自己?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