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郑和下西洋》 > 新闻

导演马骁谈《郑和下西洋》:正说比戏说受欢迎

  本报记者 郝岩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总导演,日前马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去拍郑和这个题材,“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壮举,对于今天同样具有特殊意义。这部剧要传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概念,表达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愿望,展现我们的文化渊源、民族性格,也是一种大国战略的体现。


  正说历史剧比“戏说”更受欢迎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该剧在北京举行看片会时,文艺评论家李准说:“力量感就是这部电视剧的魂,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独特之处。有人戏称这部有力量感的电视剧是"男人戏",但戏中永乐帝与郑和、永乐帝与皇后之间也始终充满了情、义两个字,只不过更多的是大忠大义大爱,这种感情的表现力与戏剧冲突的张力,赋予这部电视剧更为深刻的人性关照,使历史中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荧屏上。”

  正在收看《郑和下西洋》的观众可能都会感觉到,与很多“戏说”剧相比,这部历史正剧无论在故事性和艺术性上都颇为讲究。马骁透露,这部剧的剧本策划从2000年就开始了,他在接手之后,又仔细筹备了半年多,直到2005年10月才正式进行拍摄,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拍了90集,最后精减到59集。“我认为拍古装戏一要熟悉历史,二要有主题和核心思想把整个剧穿起来。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开始筹备。我们并没有将这部电视剧当成"郑和海外传奇"去编写,我们追求的不是光怪陆离、曲折离奇的简单故事。我们希望能够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去审视那段辉煌的历史,在更深的层面上建构这个伟大历史事件与当代观众之间的桥梁。”

  马骁曾拍摄过《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历史正剧,他发现纯说历史的电视剧要比“戏说”剧更吸引观众,“我觉得历史剧要有现实意义,因为观众在看历史剧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判断,会和自己的命运、时代做出比较,从中感受到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600年前的改变开放

  很多观众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有多少故事可讲,电视剧却拍了59集。马骁介绍,这部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下西洋?”“如何下西洋?”“为什么没有持续下去?”。马骁说:“郑和下西洋不是偶然,其实是600年前的改革开放,目的是打开国门,突破祖制;下西洋又带回了海外先进的思想。也有人为中国的航海壮举没有继续而感叹,但我认为与其感叹,不如从历史中发现问题,为今天做进一步探讨。所以这是严肃的历史,绝不是一部传奇,尽管也将展示各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但会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做到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也有生动的故事。”马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和平崛起的时代,他希望借此片告诉世人,什么叫“大国风范”,什么叫“礼仪万邦”。

  海上拍摄遭遇重重困难

  《郑和下西洋》的拍摄足足经历了7个多月的时间,剧组行程近3万公里。最让剧组头疼的、感到力不从心的要算是那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马骁透露,仅是制作大明的宝船一项工程,就让剧组煞费苦心,后来剧组在海南琼海一个三面临海的海域,搭了一艘75米长、28米宽的大船。后来美工提议,既然宝船做成这样了,就应该再做一个宫殿式的船舱。谁料,宝船刚刚建好,就赶上了台风,第二天台风过去后,大家“全傻眼了”,“那么大一艘船哪儿还有影子啊,被台风刮跑了!”船没了,可拍摄还得继续,“再造一艘船是肯定来不及了,只能让人赶紧买来艘旧船,然后美工道具的工作人员抢时间将其重新改造刷漆,这才保证了拍摄。”

  除此之外,由于原先将海上拍摄考虑得比较简单,剧组也吃了不少苦头。海上靠近岸的地方比较平静,到了深海却是人力很难完全控制的。“假设我们本想笔直向前走,可船帆一挂,不知不觉间船就不知道跟着风往哪里走了。”并且深海的风浪比想象中要强烈的多,剧组购买了3艘20多米长的现代渔船,改造成木船的样子进行拍摄。可没想到,每次拍摄归来,这3艘船就会变得狼狈不堪,不大修一遍怕是不能继续后面的拍摄了。马骁表示,后来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剧组也适当减少了一些深海拍摄的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俨然是3个因素中,最至关重要的那一项。而《郑和下西洋》剧组恰恰在这一项上占尽先机,将此前“地利”的遗憾一扫而尽。

  马骁透露,《郑和下西洋》在央视播出后,还将会走向海外,“因为这是全球华人瞩目的题材,更大的反响是全球华人的反响。”

  剧情简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皇长孙朱允火文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马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宣德六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人,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洋。他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让各国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复和建立了相互友好关系和贸易。

  这次航程,郑和感到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想率领船队访遍西洋诸国,便分出若干船队,由副使们分头率领,到一些国家去宣诏和贸易。

  最后的航行中,郑和的愿望是要越过风暴角(好望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命令,率船队主力驰入南半球,他试图穿越新大洋,接触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郑和被朝廷力阻回国。他已经快油枯灯尽,终于病逝于归途……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西洋”的定义: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责任编辑:狐狸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郑和 | 马骁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