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春
59集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为何到了第19集还在争论该不该派官船出海,到了第20集才真正扬帆远航?而最初的十几集,全在表现燕王朱棣如何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子朱允火文的皇帝宝座。
难怪有观众说,这哪里是《郑和下西洋》啊?这完全是“朱棣夺天下”嘛。前面这十几集的笔墨用的确实铺张,但这铺张却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因为一,在这大篇幅的皇位之争中,有着郑和的发迹史;二,这皇位之争中有推动永乐新政的迫切与必要性;三,这皇位之争中更有着七下西洋的神秘使命。
先说其一。郑和原本是一个太监,太监本是皇宫里的奴仆,历代也几乎都有严禁宦官干政、出宫的规定。率领浩浩大明船队出使南洋诸国的重任和美差,怎么就会落到一介太监身上?这原因确实需要细细说明。可是如果观众知晓了郑和的功绩和他在朱棣那里获得的信任,就会觉得这一任命合情合理。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宫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随之,朱棣更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
再说其二。朱棣之登基,一直备受置疑和指责,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叔叔夺了侄子的皇位,确实好说不好听。处于这样的地位,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又适逢国家贫弱,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确实需要有所作为,甚至建立奇功才可。而这时候,受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祖训的禁锢,广阔的海洋资源不能为官为民所用,海盗和诸番国又多有冒犯,而民间也正需要向渔业要口粮,于是,朱棣只能以冲破祖训为突破口,搞起海洋开发了。
再说其三。郑和出使西洋,从官样文章来看目的有三:与诸国通好,推动海上贸易,平定海盗陈祖义还南洋以宁静。但实际上,在永乐皇帝那里,出使西洋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就是寻找废帝朱允。难道朱允没有死吗?确实有这么一说。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当燕王朱棣的人马杀入宫中时,建文皇帝已经没了踪影。经过几天搜查,最后燕王的士兵从灰烬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尸体已经满身焦烂,四肢不全。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你何苦这样呢,我只是来帮你的啊!”可是,燕王凭什么就认定那具焦烂的尸体就是建文皇帝?《明史》中关于建文皇帝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但更流行的说法是建文皇帝通过皇宫密道逃到了宫外。《明史纪事本末》也大胆记录下建文皇帝并没有死的秘密。书中记载:当燕王逼近南京时,建文皇帝手足无措。其中一个朝臣提醒建文帝,朱元璋驾崩之前留给他一个朱红锦盒,让他在紧急时刻打开。于是建文皇帝赶忙打开了祖父遗留给他的锦盒。里面装有袈裟、剃刀和僧人的度牒。于是,建文皇帝和几个忠心的大臣打扮成和尚模样,根据里面指示,通过密道逃到了宫外的神乐观。
上述三条,正是给了郑和七下西洋充分的理由。所以,这三分之一的篇幅花得值,花得有必要。
(责任编辑:狐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