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潜伏》里在国家腹地身着笔挺中山装的国民党人,接着再看《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一群破衣烂衫的国民党残兵,我适应了半天。多年教育形成的国民党兵丢盔弃甲的模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过,就是这群早已被人遗忘的人却被一个叫龙文章的人鼓动着,抵挡住了日本兵一次次的猛烈冲击,他们是“不明部队”,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在消灭日本鬼子。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甚至我们都应该感谢龙文章。
最近,大家都在铺天盖地地批评《我的团长我的团》,说它剪辑混乱,战争场面有抄袭嫌疑,视觉效果昏暗,我也基本同意,不过,我又觉得这个另类的故事似乎更有真实感觉。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云南和缅甸的接界处,塑造了一批溃散士兵在残酷战争中的生存状态,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有陕西的、广东的、河北的、北平的、四川的、东北的,各地方言混杂在一起,有些方言真的不太准。他们聚集在云南边陲的收容所里,身心疲惫,没有斗志,只想着能早日远离战争,回到家乡,如果不是龙文章,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自称是“团长”的人,他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顽强进攻、反扑、坚守。我在想,在60多年前,也许真的有这么一群炮灰为抗日,流血、流汗、拼死战斗。
以往的抗日战争故事,没有单纯从国民党兵角度来讲的,国民党的戏很少,最多有一个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戏份多一点,配合一下,更别说以普通国民党兵做主角的了。大家印象里的国民党兵似乎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斗志,没有胜利。这个故事偏偏把镜头对准了这群“斗败了的公鸡”,它的另类之处还在于,这群散兵游勇居然在龙文章的一次次或硬或软的“逼迫”下,成了一群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英雄”。“烦了”总在和龙文章斗嘴,说龙文章带着大家去送死,但他依然拖着残腿奔跑在危险的丛林间;机枪手“迷龙”总在经营着自己那点以物换物的小买卖,但一旦上了战场,东北人的狠劲一点不少;“阿译”是个瘦弱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小军官,但从始至终也没离开过“炮灰团”……
龙文章是个奇人,他在指挥“炮灰团”之前没有带兵打过仗,可他居然能组织几次成功的防守反击;他没有国民党军官的威严和假正经,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却总在“动脑筋”,一会用美食收买新兵,一会用东西去和虞啸卿谈条件换给养,结果每次他都能小有所得;他不是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行动,他能借虞啸卿的炮火支援带他的兵逃离死亡阵地,也能一次次深入日军地道里探查军情,他的确是让他的兵难以琢磨,但他绝对比他的兵有深谋远虑,而且很有策略。
龙文章就是这么个人,该勇敢时决不含糊,该低头时也决不自傲,他忽悠大伙去当炮灰似乎不地道,但他又想着法儿地弄来食物、弹药,甚至一门炮,既可恨又可笑、可敬,功过很难界定,所以,我姑且更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人。
《士兵突击》里的大部分阵容都出现在这部剧中,老A、班长、钢七连连长、许三多的战友、许三多的哥哥都来了,看了确有亲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