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莎翁台词的华美默然忍受形式的沉闷,或是挺身反抗纯现实主义,给莎士比亚加点荒诞色彩,两种方式,哪一种更被认同?不过这样的困惑在林兆华的身上似乎并不存在,因为从18年前他就在排演这出戏时用理发馆的高背靠椅替代了王座,用钢梁上悬吊的几组风扇营造了“宫廷气派”,演员在表演中的角色互换更是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一样的舞美理念,一样的表演状态,只是当年的“三剑客”濮存昕、倪大宏、梁冠华如今只剩濮存昕一人,《哈姆雷特1990》唯一没有复制18年前的就是演员。昨晚,当濮存昕扮演的哈姆雷特和周明汕扮演的国王克劳狄斯一段对话结束后,周明汕即刻变为哈姆雷特退场,而濮存昕则瞬间转换成克劳狄斯,继续着他的台词时,观众先是一愣,但很快便明白了两人角色互换的处理。不过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会到这种处理的含义是为了显示人的处境的不确定性?恐怕数字并不乐观,但能够在瞬间明白导演的意图,而不对剧情的逻辑性产生怀疑已经表明了大众审美的进步趋势。
“拒绝舞台腔”是林兆华此次排演《哈姆雷特1990》对于演员最基本的要求,于是有了濮存昕随性且自由的大段独白,掘墓人近乎现代人说法方式的对话,伶人无厘头式的语言,甚至被害国王的冤魂用广场喇叭向哈姆雷特诉说真相……或许正因如此,有人用“剧场导演”而非“话剧导演”来形容林兆华,毕竟他始终探讨的是话剧语言之外的可能性,否则从来不向市场低头的他也不会选择由没有经过系统台词训练的高圆圆来饰演令所有女演员都仰视的女性角色“奥菲利娅”。不过在当今娱乐化倾向的冲击下,想让观众在混乱且混沌的剧场空间内看出戏剧情节之外的诸多玄机,似乎有点勉为其难。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我一直跟媒体说,我盼望着我在55岁的时候,除了能演李白,还能演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复排,终于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我的期望值有一个上限...
08-09-25 16:36
|